9月17日,正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好消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7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古老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在我国云南省西南边陲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这里的人们享受着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幸福生活。
景迈大寨古茶林入口。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供图
故事的开始源于千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
距今1-2万年以前,中国西南地区的茶组植物在第四纪冰期中幸存下来。约公元10-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相继迁徙到景迈山,发现了森林中的野生茶树群落,能够治病的茶树让先民决定定居于此。他们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围有限度地开发茶林。
经过长期摸索,先民们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探索出智慧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技术,通过营造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为茶树创造理想生长条件,很好地利用森林自然生态系统,防止病虫害并提供天然养分,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
就这样,林下茶种植传承千年,景迈山人与茶树幸运地遇到彼此,再也没有分开。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表示,这片千年万亩古茶林,是人类茶种植模式的见证,山地森林农业开发的典范。这里的林下茶种植模式保存完好,体现了人们敬畏自然的朴素生态伦理,合理利用自然的卓越生态智慧。“景迈山古茶林还进一步说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起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他说。
人地和谐共生的“活态”典范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区包括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个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遗产地居住着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的人们。千百年来,世居民族与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地村民正在揉捻茶叶。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供图
在景迈山,先有茶树,后有居民,先有森林,后有村寨。山养茶,茶育人,人护山,这里的世居民族感恩自然的馈赠,珍惜每一寸土地,把古茶林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制定了一系列乡规民约来守护、爱护这片家园。
出于对先祖及自然的崇拜,他们还有着独特的“茶祖信仰”,加深了对古茶林保护的行为自觉和集体认同感。无论是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还是傣族的泼水节,人们会在重要的日子里感恩茶树,祈求茶族保佑茶林和村寨。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景迈山仍保留着不同民族的语言、音乐、风俗、节庆等文化传统,为古茶林增添了更多独特魅力。
对于当地传统的茶树种植、采摘、制作等生产技术,以及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独有的茶祖祭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耀华介绍,当地通过整理、出版民族文化书籍,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传承人等方式不断推动其保护发展,又通过开展民族茶艺培训、民族歌舞课间操等方式,不断加强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
森林、茶园、古村相互依存,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景迈山的千年传承离不开传统的保护机制。”在陈耀华看来,传统信仰体系、传统社会体系、传统茶文化和传统知识体系,极大促进了景迈山的长期活态演进,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共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保护发展并行的时代启示
随着近年来景迈山申遗工作的推进,这里的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古茶林稳步迈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自启动申遗工作以来,国家文物局指导云南省、普洱市陆续颁布实施《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景迈山遗产地建设活动导则》等专项法律3部、规章制度7部,建立完善依法依规保护管理体系。
景迈山遗产监测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供图
“通过民居保护、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景迈山各民族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景迈山茶业原始业态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惠及广大百姓。”关强说。
古老的茶园持续繁衍,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又焕发新的生机。
这里的人们常说“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如今的景迈山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描绘出一幅新时代生态致富的新画卷。据了解,这里90%以上的劳动力都以茶为生,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守护祖先留下的茶林、茶树。
仙贡就是毕业返乡创业的一员。十三年前,她带头探索“一地生四金”的发展模式,打造集合作社、茶厂、客栈、体验店于一体的“茶旅”生活方式。就在去年,仙贡又带动50名妇女加入“巾帼创业大军”,成立合作社、建茶厂、经营民宿客栈。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229户,拥有茶园面积9000余亩,年可产毛茶200吨。
延续了千年的古茶林与世代守护这里的人们,需要被认识,值得被认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中国茶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大突破,也是对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鼓舞。
正如陈耀华所说,未来,希望通过开展针对性保护和适应性治理,持续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在讲好景迈山故事和中国茶故事的同时,开创景迈山遗产保护与治理模式,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