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图②: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中的冰墩墩、雪容融、孙悟空形象。张 成供图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海报。詹庆生供图
近年来,中国动画创新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精美的画面、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故事,吸引越来越多观众走进电影院,领略中华文化之美。传统文化题材动画不断推出精品,成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编 者
动画电影创新展示中华文化(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詹庆生
回顾百年中国动画史,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动画显著的精神标识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宝莲灯》,从题材故事、形式语言到内在精神,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民族美学风格,确立了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艺坛的独特地位。进入新时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相继获得成功,让中国动画更加自觉聚焦自己的文化根基,由此进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创作新天地。
2023年中国电影暑期档,刷新了票房、观影人次等多项纪录,显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力复苏。其中,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艺术展现盛唐气象和浪漫想象,助推了读唐诗、学历史的热潮,并以18亿多元票房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亚军,延续了新时代以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叫好又叫座的可喜局面。截至目前,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前20名全部诞生于2015年以后,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不仅囊括了票房榜前三,在前10名中甚至前20名中都占据一半,并且在观众满意度、传播度上都有相当不错的表现。传统文化题材已经成为占比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电影类别之一。
5000多年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国动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等经典名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国画、剪纸、舞狮、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唐诗、敦煌、武术、民族服饰和古典建筑等传统文化符号,为中国动画注入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色彩。这些动画电影创作强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创新,普遍进行大幅改编甚至新创作,使之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审美风尚。《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姜子牙》《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等作品都只借用了原型故事的人物关系转而讲述新的原创故事,赋予传统故事时代新意。
动画电影创作者还积极借鉴先进创作经验,提升艺术表现力。层层推进、高潮迭起的类型化叙事日趋成熟;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奇观化的视听呈现更加震撼;将神话传说与动作、悬疑、武侠、科幻等电影类型进行交叉融合;探索世界前沿动画制作技术,融合国画留白、晕染等技法,营造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诗意情境,彰显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东方美学。《大鱼海棠》《白蛇:缘起》中的海天一色、青山绿水让人心醉神迷,《新神榜:杨戬》中的蓬莱与瀛洲仙岛、水墨粒子令人惊叹。重新找回“自我”的中国动画正在建构起新的美学,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动画新范式。
中国动画创作者自觉将中华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反映时代心声,传播主流价值,与当下的观众达成交流和共鸣。《姜子牙》既体现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内涵,又展现出鲜明的现代人文精神。《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形象被赋予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分别对应着对浪漫主义的向往追求和现实主义的深沉厚重。影片用一首首唐诗联结了古与今、传统与现代,诗意地描绘珍贵文化记忆,凝聚着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自觉运用,已经成为中国动画创作者的基本功、必修课。动画创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其积极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了颇具启示意义的生动实践。新时代传统文化题材动画正以动人的中国故事、鲜明的中国风格,彰显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发挥着独具特色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
新技术运用提升动画电影表现力(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张 成
100余年来,中国动画人一直在探索,将动画艺术的媒介属性、技术属性与民族文化、民族形式融汇统一,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新时代以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等动画电影以数字特效呈现瑰丽想象,吸引亿万观众走进影院,有的作品还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反响。原本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动画电影一次次“破圈”,成为我国观众喜爱的主要电影类型之一。
中国动画电影的母胎技术是传统美术。上世纪20年代,我国电影杂志上不乏动画电影原理的译介,但动画关键技术尚不被电影人掌握。万籁鸣和弟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研究动画技术,结合皮影戏、走马灯以及活动西洋镜的投影原理,在1925年摄制出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中,万氏兄弟反复尝试,摸索真人与动画结合演出。1941年,万氏兄弟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中采用了中国山水画和传统戏曲的造型风格,并在孙悟空这一角色身上寄寓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侵略的精神风骨。万氏兄弟孜孜以求“让中国山水画动起来”,研创动画电影技术,推出原创动画作品,让动画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华大地绽放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动画创作者将传统工笔、水墨、壁画、剪纸、皮影、木偶、年画、版画等技艺引入动画制作,采用中国美术的理念、风格、材质、技法等创作动画电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美术片”。如《九色鹿》用高丽纸做出敦煌壁画的斑驳风格;《金色的海螺》创造性应用繁复细致的剪纸艺术;《阿凡提》则用泥偶定格的形式讲述民间故事……这些美术片艺术风格鲜明、形式内容协调、传统气韵生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题、造型、叙事,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享誉世界影坛。
新时代以来,动画电影生产进入数字虚拟制作阶段,计算机动画、数字特效、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技术陆续投入应用,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虚拟制作让创作者既能游刃有余地制作长镜头,也能更加自如地实现镜头切换,有效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以数字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双翼,古典文学、书画、歌舞、文物等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为生动影像。如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蕴含的近远景切换、黄色和白色跃动交织的视觉体验得到画面呈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磅礴气象被尽情展现。新技术应用为艺术表现力赋能,显著拓展了动画电影的题材领域,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传播能力。
新时代动画创作者在汲古润今基础上,主动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吸收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探索构建新的动画美学。如果说过往的美术片更加注重开掘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传奇,近期动画电影则向更加广博深厚的中华文明纵深掘进,并在故事讲述中更加强调现代叙事逻辑和当代价值内涵;传统美术片讲究写意,当代动画则更擅长以细节写实支撑天马行空的想象。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毛发的真实力学反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细致的面部特写,都为人物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细节支撑,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统一。
我国动画创作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新型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动画创作上取得扎实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生动案例。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下大力气研发动画生产工具工艺,在与时代和观众的互动中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实现新的艺术表达,为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22日 19 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