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文化 > 正文

  □宋复泉

  盛夏时节,笔者再次来到地处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内的库布其沙漠。由于季节的原因,大规模的植树行动看不到了。行走在穿沙公路上,极目远眺,安装太阳能发电光伏板的大军,正在挥汗战斗。一望无际的沙漠绿洲中,杨紫花、柠条花、山丹花盛开怒放,像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水彩画,不时在眼前闪过。此时此刻,让人难以置信,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作为一名数十次光顾这里的老媒体人,一个书写主题顿时闪现出来,就是用现实的观感回眸人沙博弈的历程。人沙博弈的甘苦,只有到了这里,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提起内蒙古,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大草原。其实,这片壮美的北疆土地,有着广袤无垠的沙漠沙地。中国八大沙漠,有4个在内蒙古,中国四大沙地都在内蒙古。在这里畅谈人沙博弈,应该更有说服力。

  人沙博弈一重天:从选择到坚守

  到过沙漠的人,一个共同的感受是,天际苍茫,狂风怒吼,飞沙走石。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则要长年累月地与沙漠搏斗,打的是一场维护家园的保卫战。在这场战争中,内蒙古有三个关键人物,他们是人沙博弈大战中苦练出来的精英模范,他们的事迹永远留在了沙漠变绿洲的传说中。

  第一位是宝日勒岱。她生于1938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她的家乡——毛乌素沙漠的核心区内蒙古乌审旗,靠手挖脚踩种树种草,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阻击了沙地的蔓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乌审旗再现勃勃生机,其间的人沙博弈故事讲不完。如今,年过八旬,依然充满活力,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后辈们的榜样。

  第二位是殷玉珍。她1965年出生,1986年从陕西靖边县农村嫁到毛乌素沙漠深处的乌审旗一个被沙漠围困的农村。从那时起,她与丈夫一起种树治沙、绿化家园、治理荒漠,总计7万多亩。其间的艰辛与付出,被各家媒体广为宣传,荣誉称号也接踵而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女杰、全国治沙标兵、2010年国际水环境“盖娅(GAIA)”奖等,她的名字传到了世界上有沙漠分布的许多国家,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治沙女英雄。

  第三位是苏和。他与前两位不同,是一位正厅级的公务人员,生于1947年。2004年,苏和主动提出申请,提前三年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和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儿一起,从城镇搬到无房、无水、无路、无电的沙漠里种树,一待就是十几年,种了6307亩树。

  人沙博弈是一个从选择到坚守的过程。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之恶劣,生活条件之简陋,就是生存也很困难。然而,他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在沙漠中植绿,要一株一株地挖坑、浇水、培土,一场风沙过后,可能又要重头再来。他们时时都在与生命极限挑战,其间的煎熬,并非常人所能承受。他们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偶像。

  人沙博弈两重天:沙漠经济的红利

  人沙博弈,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不断进取的过程。人们与沙漠斗争了几十年,回过头再来观察沙漠,才蓦然发现,沙漠在让人感到恐怖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诗意。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的腾格里沙漠,有胡杨林、有仙人掌、有肉苁蓉、有沙棘果;在黄河“几字弯”的库布其沙漠,有片片绿洲,有明镜般的湖泊……沙漠探险、沙漠旅游,让人惊心动魄,也让人心旷神怡。

  几十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人们总结了经验,探索了规律,又进入了一重新的天地。这就是应运而生的沙漠经济。

  什么是沙漠经济?如何发展沙漠经济?在内蒙古,靠沙吃沙,依沙而兴,发展沙漠经济来发家致富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到处可见。生活在沙区中及其边缘地带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故事,更让人感叹不已。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边缘的一个牧民新村,笔者遇到一个叫巴布的牧民。2000年,当地政府实施沙漠生态移民工程,给他带来了机遇。他第一批参与到沙漠生态经济建设中,在旅游点经营餐饮,地道的蒙餐吸引大批游客,一个旅游旺季收入就有几十万元;餐饮业顺了之后,他又经营了吉普车沙漠越野项目。

  同样是在库布其沙漠边缘,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农家小院。院子里拖拉机、农用汽车、摩托车、种树机械有序放置,六间大平房窗明几净。小院主人尚有福告诉笔者,自己名叫有福,但真正“有福”是在大规模治沙之后。除了种地、养畜,他还承包了一家企业的种树项目,每年挣个几十万非常顺当。

  绿化一片沙漠,催生一片产业,改善一方民生,已经在内蒙古不少地方成为现实。腾格里沙区的肉苁蓉、梭梭林等沙生植物种植,独特生态条件下的葡萄种植及其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成熟的生态修复技术输出等,让沙漠经济的内涵十分丰富。点沙成金、沙里淘金、沙生产业,已经不是传说。

  在阿拉善盟,这个被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占据的地方,如今沙产业已经成为主打产业。从2010年开始,盟里陆续出台多项扶持鼓励发展沙产业的政策,并在所辖三个旗启动“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和“一亿棵梭梭”项目,不仅保证了治沙项目的可持续性,产业优势也不断显现。

  人沙博弈三重天:科技与沙漠握手言和

  在沙漠变绿洲的同时,人们也创造了独具风采的治沙模式和治沙文化。

  内蒙古四大沙漠、四大沙地的治理,完成了一个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过程,走出了一条防沙、治沙、用沙之路。在“3·12”植树节、“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的绿色生态时间节点,无论到哪,都是彩旗猎猎,机声隆隆,上百台推土机在大漠中穿梭,不同层面的治沙队为沙漠点缀绿色。

  科技范儿在这里也展示出特有的风采。从治沙工地上10秒钟气冲植树,到沙漠深处的种质资源库、蔬菜大棚,再到多种类型的沙漠实验室,沙漠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光伏发电是科学利用沙漠、开发沙漠资源的一大主角。一年多来,在广阔无垠的沙漠,排兵布阵,铺下数以万计的光伏板。不管是空中俯瞰,还是登高望远,数万张光伏板鳞次栉比,波光闪烁。驱车行驶在项目园区,仿佛在蓝色的光伏大海中穿行。一位专家介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水源得到涵养,野生动物也来这里繁衍,良性循环,双碳目标在这里已经实现。

  沙漠治理模式的不断转型升级,吸引着年轻一代到这里就业创业。在库布其的沙旱生态植物园,笔者在研究所的果蔬大棚里遇到一位叫王欣的姑娘,她是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生,专攻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植物园里,她亲手培育的五彩石竹十分艳丽。她告诉参观的人们,石竹最大的优点是耐旱、耐践踏,是美化环境的最佳植物,与草坪相比,每亩能节约5000多元。

  人沙博弈三重天。一段段人与沙漠的奋斗史告诉我们,从恐惧沙漠、迎战沙漠,到亲近沙漠、利用沙漠,再到开发沙漠、人沙和谐,就像几十年前人们所传唱的歌曲那样:“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一步一重天,百步上云端”。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张弛
19699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飞阅内蒙古 俯瞰小黑河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