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文化大院村史展览馆,几张泛黄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意。照片中是一栋栋土坯房,木质的窗框、纸糊的窗户、破碎的瓦片,看起来摇摇欲坠。恼包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高明介绍说:“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恼包村旧民居,当时村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如今这样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永久的回忆。”
6月9日是第13个国际档案日,今年的主题是“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当天,记者走进家喻户晓的“网红村”——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从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份份泛黄的文件、一个个老物件中,探寻恼包村由贫穷走向小康的密码。
在恼包村文化大院,设有党建馆、党群活动中心、村史展览馆、民俗展览馆、新农村成果馆等5个展馆,全天候免费开放,向市民游客展示了恼包村的民风民俗变迁和历史变革。高明介绍说:“2015年,我们着手建设文化大院时,向村民征集了老物件、生活用品、文字资料、照片等档案资料,截至目前,文化大院共有2000多件物件、600多张图片、200多份文字资料。这些珍贵的档案,对于我们记住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档案,记录了恼包村从一个靠天吃饭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小村落到充满活力新农村的历史进程,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恼包村迈向小康之路的奋斗足迹。
2013年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恼包村通过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生态补偿和社会兜底等渠道,走出了一条新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如今的恼包村,一派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水镇风光,已吸引海内外60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村”和旅游打卡地。截至目前,村集体搭建的生态文化旅游平台总创收超过亿元,为村集体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数千名村民就地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3万多元。2015年,恼包村原有贫困户56户142人,也已全部脱贫。去年10月,恼包村村民喜迁新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恼包馨村”,村子里医疗卫生室、超市、物业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村民服务中心、健身中心、养老院、幼儿园、活动广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给水排污、供暖供气、互联网、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今年66岁的刘长寿是恼包村景区的一名保洁员,他兴奋地说:“从前我在外头打零工,工资低、收入不稳定。如今,我和我老伴都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年收入能有六七万!”
过去劳碌的农民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产业工人,昔日的土坯房摇身一变成为宽敞舒适的楼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记录着恼包村的完美嬗变,也见证了脱贫攻坚的非凡历程。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副局长张帅说:“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刻,认真做好相关档案工作,管好用好这些档案,无论是对当下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将来留存历史、资政惠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自治区档案局按照档案工作服务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农村土地和草原确权、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的办法、规范,并对部分旗县(市、区)开展了相关指导工作。同时,立足于档案助力脱贫攻坚,主动跟进精准扶贫工作,出台了《精准扶贫档案管理规范》(2018年)等指导性文件,全区各地的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得到了有效的收集整理。下一步,自治区档案局将继续加强对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档案工作的有效衔接,使档案工作切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存霞)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