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该名单是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评审,达到标准后由国务院批准命名。本次全国共有23家单位入选,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能够入选,不仅因为它的“家底”雄厚,更因为它们始终在为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找出路,它们对于古籍文献收藏、管理、使用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编者

  中文古籍文献 。

  古籍文献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常被收藏在图书馆的库房里,“不见天日”似乎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但是今天,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合理利用成为了它们最好的归宿。

  收藏:加强古籍文献资源的抢救、整理、研究工作

  从一个图书资料室,演变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图书馆,内蒙古社科院努力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让自己成为了唯一。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有多牛?为什么能够成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还要从它的建立开始说起。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由“老三所”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演变而来,当时的图书资料室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前身。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王智说:“这里的宝贝有很多,经书、圣旨、家谱,种类丰富且保存较为完整。馆内现有藏书26万册,包括汉文、蒙古文、满文、外文等各类图书。其中,蒙古文古籍6280种3万余册,约占全国各图书馆蒙古文古籍收藏种类的50%,且多为木刻原版或手抄本。单是这一个数字,就是其它图书馆无法匹及的。”

  此外,馆内还收藏汉文古籍3000余部5万余册,日、俄、英、法、德等外文图书约2万册。大量珍贵古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其中不少是稀世珍本和孤本。现已有30多种蒙汉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外,还有普通版图书约16万册,期刊合订本约9000册。

  这些珍贵文献资源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收集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品。多年来,他们搜集抢救民族文献资料,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围绕着科研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藏书结构,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学科特色的藏书体系。

  这些文献内容丰富,不仅涉及了社会科学诸多学科,还兼容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天文、历法、医药、绘画和建筑艺术等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大量科研项目、专著、工具书、译著等。其中,蒙古文《大藏经》是至今保存的蒙古族各种文献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也是蒙古佛教典籍的总集,蒙古文化的百科全书。该书在2004年开始筹备,2014年完成400卷正编,前后共用了10年时间。它的编辑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收录完整、对勘精良的新《大藏经》版本,结束了近代以来蒙古佛教界及学术界没有修藏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文化建设,乃至全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喜事,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著作《蒙古古代书籍史》被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等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文献、新闻出版史教材。2009年,该书获得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据不完全统计,图书馆已出版专著40多部,文献整理出版50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译文200余篇,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优秀奖。

  多年来,社科院图书馆为区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文化人士、科研人员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信息服务,为自治区的文化建设和科研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木刻板《甘珠尔》。

  管理:运用多种手段保存好历史文化遗产

  走入蒙古文古籍库,上万件古籍静静地摆放着,在昏黄的特殊灯光照射下,一排排书架金光闪闪,一个个防磁柜就像知识的巨人并肩站立,历史在这里尘封,也在这里开启。

  古籍库管理员赵峰琴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部金字《甘珠尔》,这部经书被很多层“衣服”包裹着,还保留着最初的样貌。300多页的经书精美华丽,文字清晰,侧面带有佛像,珍贵无比,令人赞叹。

  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始终把图书馆文献建设工作重点放在馆藏文献的保护上,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实行馆长负责制,逐步完善业务工作规范。业务管理方面,对珍贵文献实行“严格管理”制度,包括库房管理制度、藏品出入库管理制度、人员出入库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阅览服务制度。

  “查阅之前需要提交申请材料。”“拍照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抄录不能超过二分之一。”“查阅古籍不能携带手机。”严格管理规定为古籍文献的合理利用撑起了保护伞。

  副馆长托亚从事古籍整理研究保护30年,据她介绍:“古籍文献的保存受到温湿度、酸碱度、空气污染、光辐射、生物危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作为古籍文献的收藏机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针对年久老化、酸化的古籍文献,1999年5月至2002年10月,图书馆把馆藏的95种6263张蒙古文古旧破损文献送到国家图书馆修复部进行了修复。此后还对《大藏经》等珍贵文献进行更换旧包、特制书架。

  在安全保障方面,监控实现全覆盖,各个古籍库全程无死角。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并逐渐配备了新式防火、防盗、防潮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文献资料的收藏条件。其中有一个标有泰和安柜式七氟丙安的柜子,在达到一定温度时,能释放气体充斥整个房间,达到无氧灭火的目的。

  在文献的储存和管理上,安装了书库监控系统,汉文古籍库配备了密集书架,起到了节省空间、防火、防尘的目的。最近几年古籍文献还用上了空调……

  沿用原始保存方式。

  多年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致力于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制定了长远的保护计划,在推进自治区的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以党建促管理开展多次党日活动,组织党支部全体党员到戒毒所捐赠图书。2016年,对土左旗图书馆进行捐献,一共才100套的价值14万的《大藏经》全套400本进行捐献,捐赠过刊一万余册。并与广东、黑龙江等同行业馆进行出版物交换。

  2017年,图书馆工作人员带着12件珍贵古籍参加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站),受到了广泛关注。

  光盘储存在防磁柜中。

  数字化:化解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

  近年来,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一直秉持“服务科研、藏以致用”的方针,馆藏文献的管理实现由以“藏”为中心转化为以“用”为中心的转变。始终把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科研职能和信息情报职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展示珍贵古籍。

  多年来,图书馆为本院科研人员提供了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的大量珍贵文献,《俺答汗传》《蒙古源流》《金轮千福》等60多部文献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草原文化工程”的子课题《草原文化概论》《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史诗文化研究》等多项课题提供文献资料。

  随着学术交流的逐步深入,图书馆与国内外学术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为蒙古国、俄罗斯等诸多国家的学者提供服务,如蒙古国学者巴雅尔赛罕的《蒙古源流研究》、俄国学者阿列克谢耶夫的《蒙古文金字<甘珠尔>研究》等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据统计,该馆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2000余人次,接待国外学者200余人次。

  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尽快建立数字图书馆,实现网上查询、借阅、咨询、下载等服务。

  为了达到长期有效保护珍贵古籍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图书馆近几年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建设蒙古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方向上来,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全部馆藏文献的数字化。

  花纹清晰可见。

  2003年,图书馆对495种1678册17730张蒙古文古籍进行了缩微拍照。2015年至2016年,图书馆对馆藏5500种17000册、65万张蒙古文古籍进行扫描,以备妥善保管和数字化的形式被读者利用。目前大部分蒙古文古籍已经进行了扫描。

  查阅家谱。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修复部分破损古籍,完善古籍库恒温恒湿环境设施,并对具有学术价值的部分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出版,逐步对汉文古籍、精平装书、期刊等文献进行回溯建库工作。让古籍文献发挥最大的社会作用。”馆长王智说。(□文/图内蒙古日报记者 徐跃)

编辑:刘嫱
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呼和浩特:快乐运动逐梦想 阳光少年展风采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