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小满刚过,正是南方水稻开始插秧的季节,我们却惊闻袁隆平先生去世的噩耗。这一刻,草原儿女亦难掩伤痛。在过去的3年间,袁隆平与内蒙古结下“一米之缘”,让盐碱地上也长出高产水稻。
其实,在北方种植水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就已引种水稻,亦有有识之士在包头敢为人先。一粒小小的水稻,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也记载着地方农业发展的历史。
尽管注疏家对早期文献所见“五谷”“五种”的具体所指存在歧见,但“稻”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类则毋庸置疑。《周礼·夏官·职方》:“河南曰豫州……其谷宜五种。”郑玄注:“五种,黍、稷、菽、麦、稻。”《楚辞·大招》:“五谷六仞,设菰粱只。”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周礼》(又名《周官》)详细叙述了周代官制的职掌和组织,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需要充沛水源滋润的水稻种植与大漠、戈壁广布的西北干旱区似乎完全搭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水稻以这里为起点向外扩展,并在大约距今4000-5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栽培区域进一步扩大,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格局。
大禹时期,我国就已开始在北方推广水稻。大禹治水的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史记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这说明,从那时,水稻就已开始在北方推广。
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
东汉时期,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的祖父很受光武帝刘秀的器重,担任郎中后多次被提拔。公元38年,张堪随骠骑将军杜茂大破匈奴军后被任命为渔阳郡(今北京一带)太守。在任时期,命人带领百姓进行耕种,开稻田8000顷,开创了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历史,使郡内百姓殷实富足。
张堪担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拥护,渔阳人民编歌颂扬他以表爱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隋书》《新唐书》都有记载,称龟兹国土多稻麦,《宋史》也记载龟兹产米。至清代,水稻种植则全面扩大到天山北路地区。在清朝治理下,“伊犁平川之地,中间绵亘数百,土脉沃腴,引水灌溉,挪移垦种,旱涝无虞”。军队与户民开垦屯田、兴修水利,使得某些地区逐渐适于水稻生产。
清末民初,随着放垦政策的放开,后套地区引进试种多种农作物,水稻亦在其中。《五原厅志稿》就记载:“玉茭子,一名稻黍,又名珍珠米”。1939年,临河县还成立了农业技术改进所,最初的稻种是由绥远省农业改进所的张立范从宁夏引进的。引进后,长势较好,产量较高。平均亩产一石五斗(450斤),是当时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1941年,张立范等在河套丰济渠口协和乡试种水稻200亩,亩产稻谷二石(600斤)。1942年推广到900多亩,亩产稻谷3石(900斤)。与此同时,还在狼山、份子地做试验,张立范亲自和稻农下种,试种成功后,进一步扩大试种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时期,水稻也被引入包头种植。被称为“乡村实验先驱”的段绳武,在包头购荒地数十亩,作为试验田试种水稻并获得成功,打破了绥西不产米的说法,得到了国民党绥远省政府的嘉奖,并在1933年的第四届绥远省农产比赛上获得最优奖。
然而,随着水稻的种植和推广,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出来,水稻种植需要的土壤酸碱度应接近中性,耗水量大,而后套地区干旱,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造成周边大面积耕地盐碱化,从总体上说,使农业生产得不偿失,因此慢慢减少种植。
袁隆平先生曾表示,用稻作改良技术改造盐碱地和滩涂,可为我国增加1亿亩良田,每年多增加300亿公斤粮食,相当于多养活8000万人口,因此,我国近年来正在大力推广海水稻的种植。到了现代,包头人也始终在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2016年,土右旗农牧业局曾组织镇村两级与内蒙古蒙土盐碱地治理有限公司签订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协议,当年就试种成功。2018年,包头市南星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东坝合作示范种植基地流转东河区沙尔沁镇东坝村农民土地2000余亩,开始实验推广海水稻在包头的种植。去年,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也引进了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项目,边种稻边养蟹。同年,在九原区土黑麻淖村,北方稀土利用土壤改良剂改良这里的盐碱地,成功试种了2000亩水稻。慢慢地,水稻种植正在包头形成“燎原之势”。
现在,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的人把水稻作为主食,中国人让它从一颗野草嬗变成宝贵的水稻,历经心几千年后,袁隆平先生又让水稻给了世界更多的惊喜,相信后人能继承他的遗志,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包头能成为又一个塞上“鱼米之乡”。
(尤允庆整理,参考文献:《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农作物的引进》《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一碗米饭里的历史:水稻——中国献给世界的瑰宝》)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