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日电(记者张洪河、魏婧宇、王靖)近期,9400余名游客因新冠肺炎疫情滞留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截至10月30日24时,额济纳旗通过铁路、公路等方式累计转运符合条件的游客9114人,基本完成滞留游客转运工作。尽管有过紧张焦虑,但感受更多的却是温情暖意,九千余名滞留游客邂逅了一个“不一般”的额济纳:金色胡杨,暖心的城。
跨越千里的“救命药”
滞留游客中近一半为老年游客,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是当地游客安置工作的重点。
和徐女士同一趟旅游专列的王女士患有癌症,需要常年服药。出发前,王女士预估了这趟旅程的时间,带足了15天的药,但是旅程在额济纳突然被按下“暂停键”。滞留期间,药盒越来越空,王女士越来越急。
王女士所住的酒店位于封控区内,人员不能出去。导游将她的情况告诉了封控区包联干部、额济纳旗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田德荣。“她需要的两种药在额济纳旗买不到,我和同事们一起发朋友圈紧急求助,打电话联系认识的朋友。”田德荣说,终于,一种药在西安找到了,另一种在阿拉善左旗找到了,又联系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送进额济纳旗。三天后,“救命药”跨越千里送到了王女士手上。
过了两天,和新的药品需求清单一起送到田德荣手上的,还有一封王女士手写的感谢信——“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部分老年游客因滞留导致日常用药短缺,额济纳戈壁滩上频频上演令人暖心的“送药记”。
“额济纳如胡杨般坚强”
北京游客王先生计划来额济纳旗旅游3天,却因为疫情待了14天,他用小视频记录下滞留在额济纳旗的每一天。
在额济纳旗的第3天,王先生去一家超市采购,老板坚持用批发价结算,还说:“我这里是批发超市,就要按批发价卖。”
在额济纳的第10天,因为人手少、房间多,酒店负责送来的餐食有的凉了,王先生建议在公共区域设置一个微波炉,第二天走廊里就有了微波炉。
在额济纳的第14天,王先生踏上转运的大巴车,来到内蒙古包头市开始集中隔离,健康监测14天无异常后,将返回家乡。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更深地认识额济纳。”王先生说,“这里的人有温度、有包容、有奉献,还有热情。”
来自银川的王女士一家四口,因疫情滞留额济纳期间,也通过小视频记录下这里的生活。
王女士喜欢看书,这次陪父母外出旅行没有带书出门,滞留期间她向酒店送货人员提了一句,第二天酒店工作人员就为她送来了一本书,还有一小袋大米,方便她给老人熬点稀饭。
王女士说,滞留在酒店,大家刚开始都有点焦虑,但游客中有一个来自武汉的妹妹,告诉大家防护的注意事项;有个出差路过的广州大哥,在广州抗击疫情时参与过物资保障工作,给酒店提供了很多合理化建议……“酒店80多个人,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团结一心,积极应对疫情,愿每个人都能早日回家。”她说。
王女士说,额济纳如胡杨般坚强,但愿早日战胜疫情。
“无声”的感谢
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靠近胡杨林景区,许多游客住在其间的民宿。疫情发生后,22名游客滞留苏木,其中8名来自西安的听障游客,住在民宿老板毕力格家。
游客郝亚军写道,我们在民俗风情园住宿隔离,由毕力格家照顾我们,这个“安全岛”非常好。
毕力格每天为他们提供三餐,还把房费从一天100多元降到包含食宿70元。郝亚军用手语比划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毕力格帮了不少忙。”
当地农牧民听说有游客滞留在苏木,纷纷炸油饼、蒸馍馍、压面条,送给滞留游客。有一次,苏木工作人员给8名听障游客送来生活物资,郝亚军用手语表示感谢,毕力格现场“翻译”:“他在说:谢谢你们来看望我们,感谢给我们提供生活物资。”
与听障游客十几日的朝夕相处,毕力格也学会了简单的手语。他说,“刚开始通过发短信沟通,慢慢地学会了一点手语,现在处得就像一家人。”
目前,8名听障游客选择留在额济纳旗进行隔离和健康监测。他们说,希望早日战胜疫情,明年再来毕力格家。(参与采写:贺书琛、王雪冰、贝赫)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