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冬季的乌梁素海万顷空明,如同一幅曼妙的水墨画卷铺展在天地间。

  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防凌防汛、水质净化的重要功能,是黄河的“自然之肾”。乌梁素海安,则黄河安;黄河安,则百姓安。

  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之肾”曾经一度变为“生态之患”。

  “乌梁素海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湖先治沙,治湖先治山。巴彦淖尔由西到东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黄河生态廊道治理、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工程、乌梁素海东岸荒漠草原修复治理等工程,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一体化治理,荒漠变绿洲,荒山变绿岭,在乌梁素海外围建起一道绿色屏障。同时,生态补水、污水处理、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内部治理齐头并进。

  内调外养、内外兼修,这片来源于黄河又归于黄河的水域,重现大泽风采。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内蒙古在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生态脊梁”,两侧分布有大面积的草原、森林、沙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安全屏障。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摒弃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治理模式,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就此展开:

  阻碍系统治理的制度坚冰正在消融——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解决林草湿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难点,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保护责任模糊、“谁管谁都不管”的问题。

  源头治理的机制逐步建立——全区50.46%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底线,从源头上将不合理开发挡在门外。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绿色门槛,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综合治理的短板逐渐补上——制定发布《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构建“一线一区两带”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

  从理念到行动,从制度到实践,内蒙古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面前,是静静流淌的母亲河;背后,是绵延起伏的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犹如一排排绿色卫士,将黄河和沙漠隔绝开来。这水、林、沙相拥的奇景,出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

  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刘拐沙头是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在这里,乌兰布和沙漠曾经每年将7000多万吨黄沙输入黄河,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磴口县启动实施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一面在沙漠中植绿固定沙丘、保持水土,一面建起一条长约4公里、宽约3公里的大型锁边林,彻底切断沙漠入侵黄河通道。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黄必先治沙。多年来,内蒙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沙漠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现了由“沙进河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不止是黄河流域的治理,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在机理和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这样的大局观和全局观体现在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

  苍翠满目、生机扑面,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超过1/3披上了绿装。沙漠变成绿水青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碧草茵茵、花香阵阵,曾经“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人人躲着走”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度假区;

  荒山变绿岭,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绿色宝库重现生机;

  野鸭戏水、蒲草翠绿,占自治区总面积8.89%、面积达1.58亿亩的湿地保护区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十三五”期间,全区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3%和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目标,内蒙古已经用实践给出答案。(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编辑:李晴
112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小小笤帚苗做成了10亿元大产业,不简单!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