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号’卫星所有在轨调试工作已经完成,平台各部件单机工作正常!各项功能检测得到优化,精度达到预期!”确认卫星运行状态良好,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的工程师们欢呼雀跃、甚是欣慰。
“内蒙古一号”卫星是我区第一颗光学遥感卫星,今年7月3日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经过几个月的调试,日前正式开始运行应用。
这又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它的正式运行应用,是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将推动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跑出“加速度”;它的正式运行应用,也为自治区生态、自然资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高效管理新模式的实现按下“快进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区首颗,这颗“星”为何如此神奇?
“内蒙古一号”卫星是全球目前幅宽最大的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能够实现及时性、现势性、长期性动态监测。
“它每天可获取全球超过200万平方千米0.5米分辨率、同时相、大幅宽的卫星影像,做到了一次过境,不需回首,风光尽收眼底。”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技术人员谭美淋介绍。
打开卫星影像图,从空中俯瞰内蒙古大地,山川河流十分清晰……
为进一步发挥这颗“星”高分辨、超大幅宽、高速存储、高速数传等优势,“内蒙古一号”与“吉林一号”多颗卫星组网,实现了全区重点区域卫星影像每月全覆盖。
接下来,就是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落地,让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近日,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与内蒙古森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双方共同推广“内蒙古一号”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实现基础数据共建共享。
内蒙古大兴安岭是自治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此次与内蒙古森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后,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以实时卫星图像为森林资源普查、森林雷电火灾害监测、碳中和监测、病虫害监测等林业应用领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服务。
只要轻点鼠标,通过卫星影像图就能直观地了解整个林区的现势情况。与此同时,我区“智慧林业”建设也有了卫星遥感数据与技术的有力支撑!
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陆续为我区气象部门提供了12TB卫星数据资源,并结合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自然资源典型地物光谱库,监测到气温、降水等因素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更加直观地捕捉了各种变化。
不仅如此,我区在自然资源卫片执法、耕地保护、矿山修复、自然保护区监测、中药材资源普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沿黄经济带生态遥感监测、“一湖两海”生态变化监测等工作中先行先试开展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开展破坏草原林地问题等专项整治,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大保护大治理成效初显。‘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察汗淖尔治理工作全面推开。”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5年来,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效显著,绿色成为亮丽内蒙古最美底色。
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张瑞新在介绍乌梁素海生态变化监测工作时说:“我们通过遥感技术对湖区水温、水质、黄藻进行监测,客观地反映湖泊的面积、水质及生态的变化,为当地管理部门治理好乌梁素海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我今年去乌梁素海,看到湖区有上百种鸟类自由飞翔,画面很美。”的确,乌梁素海生态系统逐渐得到修复,成为北方百鸟的天堂。
“内蒙古一号”卫星如此神奇,犹如生态、自然资源保护的“千里眼”“探照灯”,为亮丽内蒙古赋能增绿!
“卫星+”应用时代已经来临。不久的将来,这一应用还会扩展到生态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农林牧水、矿产资源开发、耕地保护、城市综合治理、地质环境监测等很多领域,从而大大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效率。
“作为我们中心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两云一库’即‘生产云+遥感云’和自然资源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中心还顺利建成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和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集成汇聚共享网络。我们也期待,在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全面加持下,自治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张瑞新告诉记者。(记者 阿妮尔)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