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开局之年大盘点】呼伦贝尔:激情跨越开局年凝心聚力谱新篇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呼伦贝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生态是呼伦贝尔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呼伦贝尔最持久的竞争力。呼伦贝尔市持续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保持“双减少”。
呼伦贝尔市积极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在直接转化上,呼伦贝尔市将可以直接兑现“金山银山”的生态资源纳入产业体系,依托丰富的森林草原资源,大力发展碳汇经济和生态旅游,从而直接实现经济价值;
在间接转化上,依托优质的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资源,独特的“冷资源”,广阔的空域资源,呼伦贝尔市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工业品耐冷性测试、大数据、冰雪运动产业、通用航空与临空产业等,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生态附加值;
在融合转化上,呼伦贝尔市促进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及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释放出绿色、健康、安全的高品质服务价值。
呼伦贝尔市推进产业生态化,促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导向,推进产业改造和绿色转型,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特别是碳排放强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构建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锚定建设富饶呼伦贝尔,全市上下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呼伦贝尔市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全市范围内100个高频事项实现了“一次办”,不动产登记压缩至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最长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
对传统产业,呼伦贝尔市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呼伦贝尔市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高寒测试、国家航空器试验试飞基地建设,加快临空产业园飞行板块提升项目建设,促进临空经济发展;加大5G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大数据中心一期运营水平。
一年来,呼伦贝尔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工业生产提质降耗,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黄金集团等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优化整合全部完成;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齐鲁制药、伊利乳业等绿色发展示范项目落地实施,工业品耐寒性检测产业集群效应形成。
呼伦贝尔市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培育壮大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畜牧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生态农畜林产品生产基地。过去的一年中,全市农牧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085.3万头只,粮食总产量达到137.1亿斤;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呼伦贝尔市草原羊肉、牛奶、大豆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完成创建和品牌授权;奶业振兴稳步推进,塞尚乳业稀奶油、液态奶生产线实现投产。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也是呼伦贝尔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呼伦贝尔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持续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民生保障改善力度,让群众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实、安全感更踏实。
2021年,呼伦贝尔市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托住民生底线,把为民实事件件都办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呼伦贝尔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财力支出持续向民生倾斜,全年民生领域支出296.7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94%。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的背后,是一户户渴求安居乐业的家庭,一个个想要通过拼搏实现理想的创业者。呼伦贝尔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持续开展援企稳岗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465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89%。
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2021年,呼伦贝尔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8%;完善临时救助、抚恤优待、社会救助等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36.84元,新的一年里,呼伦贝尔市将继续把各族群众的“小事情”放在心上、“大责任”扛在肩上,书写民生改善的崭新篇章。(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