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以下简称“一湖两海”)是内蒙古面积较大、具有较强生态功能的重点湖泊,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擦亮这几颗草原上的“明珠”,内蒙古全力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把做好“一湖两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使“一湖两海”重现勃勃生机。
截至2021年底,呼伦湖水域面积达2237.5平方公里,水量达到134.9亿立方米;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由2015年之前的劣Ⅴ类提升至2021年的Ⅳ类;岱海流域内62万亩耕地累计完成退灌改旱21万亩,退耕还湿4万亩……
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夏日的呼伦湖,犹如一幅飘逸的碧蓝画卷,水波荡漾,群鸟翱翔,芦苇丛和柳灌丛随风摇曳,焕发出耀眼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切,得益于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类项目的扎实推进。
呼伦贝尔市市民马桂芳兴奋地向记者说:“这里太美了,草绿、水清、鸟多,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美丽。”
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由于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水位连年下降,湿地严重萎缩。面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内蒙古对症下药,把呼伦湖保护治理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头号工程”,编制《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施方案》;组建呼伦湖草原生态试验站、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合作研究机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深入实施生态移民、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在保护环湖周边草原生态系统的同时,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对于河湖水质的影响。从2017年起,呼伦贝尔市开展环湖沙化土地治理、草地退化治理、生态移民、部分休渔、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项目,流域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呼伦湖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逐步提升,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治理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说:“这10年是呼伦湖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湖水)面积增加将近500平方公里,鱼类总量也有了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就是我们自豪感来源之一。”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王瑞东告诉记者,2021年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呼伦湖等湖泊水质评价考核方法的通知》,同意“十四五”期间对呼伦湖不开展水质评价考核,试点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和富营养化监测评价考核。呼伦湖成为国家首个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考核的试点湖泊。
丰盈的河湖、鲜美的水草,开阔的沼泽湿地和草原……每到鱼群繁殖和候鸟迁徙的季节,呼伦湖总会成为鸟鸣鱼跃的幸福天堂。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乌梁素海流域西部是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奔流的黄河,东部是葱郁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连绵的阴山山脉和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随着快艇驶向乌梁素海深处,水面泛起清澈的浪花,远处一只翠蓝的小鸟一头扎进清澈的湖水里,湖面泛起小小的涟漪。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乌梁素海,湖水变黑、变臭,气味呛鼻,一度被当地百姓失望地唤作“污水盆”。2008年暴发大面积“黄藻”,对黄河水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乌梁素海最差的时候,别说乘船上湖面了,就是在离湖远远的村子里关着门窗都能闻到阵阵臭味,湖面萎缩,湖水变得浑浊,鱼类、鸟类明显减少。”距离乌梁素海仅3公里的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羊场嘎查47岁村民李建军这样描述曾经的乌梁素海。
一定要改变乌梁素海面貌。内蒙古下定决心,在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开展点源、面源、内源综合治理,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制定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和配套办法。
从源头遏制污水进入乌梁素海,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农村环境整治,引领农民和企业高质量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实施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探索开展内源治理,在湖区开挖74条网格水道,长约187公里,实施1.02万亩底泥原位修复试验示范工程,进行生态补水,促进水体循环,推动湖区水质持续改善;在乌兰布和沙漠,2010年至2020年累计完成治沙面积255万亩,减少输沙量1701万吨,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了乌梁素海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11家污水处理厂全部达标。2021年,乌梁素海水域面积保持在293平方公里,水质总体好转。
如今的乌梁素海水碧波清,芦苇摇曳,栖息鸟类的物种和数量明显增多,总数量突破600万只,乌梁素海流域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岱海湖面积缩减趋势明显放缓
落日余晖映衬着岱海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晚霞。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工农业取水,岱海湖面快速萎缩
土生土长的凉城县岱海镇义和西村村民张根换对记者说:“我已经在岱海边生活了71年,小时候还能在海边戏耍,收工后会在水里冲脚。后来,水又臭又脏,水也越来越少了。”
面对即将消失的岱海,内蒙古启动了“拯救”岱海行动。2016年,实施了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河道疏浚、生态补水、生态恢复、水质恢复等措施,推动岱海水生态治理。2020年,将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思路由“一湖”治理转向流域治理,治理范围由岱海周边200平方公里拓展至流域2000平方公里,重点实施控水、控肥、控药、控膜以及畜禽粪污、城乡垃圾、城乡污水处理的“四控三处理”措施。
来到岱海边,张根换指着岸边茂密的杂草说:“现在我们都不放牛羊了,湖边的田地也都退了出来,家家都安了水厕,村民们都很支持政府的决定,生活质量也高了,岱海现在有了改善,我们是打心眼里高兴。”
记者看到,水面上有两台挖泥机在作业。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局凉城县分局副局长程凤岐介绍,要彻底解决岱海封闭性内陆湖“内治”只能治表的问题,“内治外引”才能标本兼治。目前,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已经完工,今年将开始注水,每年大约会有4400多万立方米黄河水注入岱海。
凉城县环境监测站副站长胡晓芳告诉记者:“目前已在岱海湖面布设5个点位,6条入湖河流布设9个断面,实现了湖泊、入湖河流、关键点位监测全覆盖,实现所有监测数据同步上传,并可进行查询和展示。”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对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总体安排部署。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要素,持续做好“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杨爱群)
原标题: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换来草绿水清鱼鸟成群 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勃勃生机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