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都成为各族人民互通有无的枢纽。
明朝“隆庆和议”后,长城的这些关口为互市之地,“贡使络绎、商队接踵”传为佳话。
清朝时期,长城的这些关口乃贸易之关,“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见证过往繁华。
走西口,长城的这些关口是希望之门,荒芜之地垦良田,身安之处,已是眷恋之乡。
“循迹西口”采访组一行,跨越红门口、得胜口、威宁口,走访水泉营堡、得胜堡、隆盛庄古镇,探寻长城两边各族人民不曾断过的水乳交融故事。
红门口:和谐之地两处一乡
红门口是明代偏关的北部门户,是明代万里长城一处重要隘口。
“骆驼山高来,红门口低。瞭不见妹妹泪遮眼……”当年走西口,有人唱着这支小曲,穿过红门口,踏上艰难跋涉的谋生之路。
采访车沿着209国道向红门口行进,导航地图显示209国道从山西省偏关县水泉村通向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可直达呼和浩特市。
采访组一行在红门口下车。红门口南侧是偏关县水泉村,北侧是清水河县川峁村。
过红门口,向左前方行进约500米,到达红门利市旧址。随行的水泉乡文化站站长高政清介绍,这里是当年明蒙互市的场所,亦称“红门市”,是“隆庆和议”后在宣府、大同、山西长城沿线开辟的交易市场之一。据《宁武府志》记载,红门利市“交易之时,人喧马嘶,人来车往,帐篷遍布……”互市兴旺景象跃然纸上。
高政清环顾红门利市废弃的城墙说,至清朝,红门利市失去作用,交易市场转移到长城内的水泉营堡。
走进水泉营堡南门,青砖灰瓦的古民居映入眼帘,高政清介绍:清末、民国初年,水泉营堡内有400多户人家、2000多口人,80%以上的居民从事商业和粮油贸易行业。水泉营堡内,饭店、旅馆、裁缝铺等一应俱全,各族人民和谐相处。饭店里,蒙古族厨师学习汉族的烹调技术;裁缝铺内,蒙古族裁缝向当地人传授缝制皮袄皮裤技艺。至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还有穿皮裤皮袄的习惯。
清末、民国初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七月二十三,当地官方在水泉营堡举办交流会。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交流会期间,内蒙古、山西两地附近乡镇的人们前来赶集,买卖服装、瓜果等商品,热闹非凡。
与水泉村邻近的清水河县川峁村,因大部分村民为走西口移民后代,十之七八都有水泉村的亲戚。76岁的白玉英称自己时常回水泉村走亲串友。口音相近,习俗相同,对她来说,两乡如一乡。
得胜口:沉淀风华见证历史
采访组一行前往地处大同市北部的新荣区采访。沿途,大家被眼前延绵起伏的长城壮观景象所吸引。
与等在路边的大同市新荣区文化旅游局局长袁德团会合后,采访组一行走进得胜堡城门。袁德团介绍,隆庆五年,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册封仪式就在得胜堡边外举行。此后,长城两边开启了友好贸易往来的新局面。
进入见证“隆庆和议”的得胜堡,便进了只有30多户人家的得胜堡村旧村,古街道两侧依然保留着“三大街、六小巷”的街道格局。得胜堡南墙外的新村里,93户人家庭院宽阔,以开展养殖业增加收入。据得胜堡村主任李军介绍,因邻近内蒙古的丰镇市,该村长期在丰镇产业园打工的就有400多人,每年因劳务输出所得达1400多万元。目前,得胜堡村全力打造旅游示范村,鼓励发展农家乐餐饮,出售绿色农产品,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
驱车离开得胜堡,向东北行进约3公里,到达得胜口。如今的得胜口,仅剩黄土夯筑的城垛。旁边的指示牌诉说着往日繁华:“当时,庙宇、旅店、税厅、钱庄、当铺、绸缎庄、茶庄等一应俱全。日成交额巨大,史有‘金得胜’之说法。”
得胜口,是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镇的北部门户,是明代通商的重要关口,是“隆庆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线所开互市关口之一。至清代时期仍是万里茶道北出山西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当年万里茶道上的茶商除通过“西口”杀虎口和“东口”张家口外,也常通过“中口”得胜口出入塞上。
威宁口:先起隆盛后裕丰镇
走出得胜口便进入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地界。
隆盛庄位于丰镇市东北部,是丰镇市第二大人口聚居地。史料记载,隆盛庄地区曾是明长城大边上的重要关口威宁口。永乐年间,北边防线全面南撤,并逐渐修筑了明长城二边,山西、内蒙古以此为界。
站在隆盛庄镇西侧山头,在丰镇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薛韬的指引下,才能看出明长城大边贯穿隆盛庄镇全境、翻山越岭、穿涧过河的大致走向。而威宁口已了无痕迹,其曾经守护的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隆盛庄古镇正在延续历史文脉,重塑昔日繁华。
薛韬指着鳞次栉比的古民居说,走西口移民是隆盛庄最初的人口来源。到乾隆三十二年已有大量移民在此垦荒生活,到了清嘉庆年间,各地工商农户聚集于此,形成了集镇,当时老百姓为寓意兴隆昌盛,故取名“隆盛庄”。
道光年间,隆盛庄经济发展至极盛时期,有牌匾的商号达3000余家,其他手工业作坊和商户不下100家,隆盛庄成为乌兰察布地区最早形成的集镇。
青砖筒瓦、斗拱相连、雕梁画栋……古韵悠然的隆盛庄古镇于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隆盛庄庙会”于2007年被收录于内蒙古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采访期间,当地正在筹备“隆盛庄文化遗产展示暨丰镇市月饼文化季”开幕式,通过活动展示丰镇月饼美食,弘扬古镇非遗文化,带动古镇乡村旅游。
小小的月饼传承着世世代代丰镇人的精神情感和味觉记忆。在隆盛庄镇常三文月饼坊,非遗传承人常三文一家正在制作传统手工月饼。“隆盛庄月饼干货制作技艺是因走西口而生,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我们坚持手工制作,就是想留住这个传统味道。我们店的许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一年大约能卖35万个月饼。”常三文的儿子常晓峰说。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丰镇月饼销量逐年增加,销售范围除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外,已覆盖至邻近的山西、河北以及北京、广东等地区,加工企业达到18家,个体工商户200余家,年产值已达到2亿元,带动就业8000多人,实现了闻名全国、香飘四海。
丰镇市不仅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崛起。在丰镇产业园,记者了解到,园区现入驻企业114户,2022年工业总产值418.4亿元,税收收入11.8亿元。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内蒙古新太元新材料有限公司正打造全球工艺技术最先进、生产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资源综合利用最好的铬铁行业标杆性示范企业。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通商互市开拓了长城内外各民族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贸易通道。步入新时代,蒙晋陕冀等毗邻省区又依托优势,合作共赢,携手踏上繁荣发展新征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哈丹宝力格 杨勇)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