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光伏基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骏驰 摄
“金沙”与光伏“蓝海”相遇,怎能绕过“绿洲”?!
带着“绿洲”的“金沙”与光伏“蓝海”,又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
春日里,记者一行走进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和世界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所在地——达拉特光伏基地,只见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集中连片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呈现“金沙、蓝海、绿洲”的生态盛景。
置身这片光伏“蓝海”,不禁让人感叹:新能源发展与防沙治沙竟能结合得如此完美。
发展新能源如何治沙?为什么要采用“光伏治沙”?这源于库布其沙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政府创新的防沙治沙思路。
2017年,在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达拉特旗把新能源发展和荒漠化治理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举措,依托库布其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广袤的土地资源,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达拉特光伏基地就此落地。
“传统的治沙模式就是依靠政府或个人出资植树造林种草,过程艰难、周期长、效果不明显。”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发改委节能降碳中心主任高健对记者说,企业来这里建光伏电站,安装光伏板支架时就必须同时做防风固沙工程,采用“林光互补”是保护光伏电站的重要措施。于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修建防护林、沙障的同时,套种红枣等经济林,并探索“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的土地综合利用方式,实现沙漠光伏发电产业、沙漠农林产业、沙漠特色旅游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
经过几年的基础建设和生态修复,光伏基地区域风速降低了、流动沙丘减少了、沙生植物增多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为当地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今,光伏板下种植的黄芩、黄芪、紫穗槐、红枣等药材、牧草和经济作物已达3万多亩,区域内生态效益初显,经济效益也将逐步显现。
在达拉特光伏基地里,有一处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由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中畜科技公司经营。养殖基地与光伏基地的合作堪称“牧光互补”的典范。
“牧光互补”能实现可循环的绿色生态养殖,就是用光伏板下种植的牧草作饲料喂牛,用牛粪提升沙地肥力、改良沙地土壤,促进“光—草—牛—粪—草”一体化发展,推动光伏产业、沙漠有机农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养殖基地的牛一部分是引进的外国优势品种,用于本土化培育和改良;另外一部分是为周边农牧民代购、代养的本地肉牛,农牧民亲切地叫这里“托牛所”。
“托牛所”构建起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智慧养殖体系,每只牛都有专属耳标,实现从养殖到加工,检验到物流、销售等全流程溯源管理。目前存栏的1200头牛,仅需3名工人和2名技术人员就能悉心管护。最主要的是,养殖基地与当地农牧民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加入“托牛所”的农牧民每年至少有8%的收益。
68岁的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登嘎查农民李贵生从去年开始在“托牛所”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着拖拉机将拌好的饲草料倒入食槽喂牛、清理牛粪和给棚圈消毒,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让他很满足。他还贷款买了7头牛在“托牛所”代养,每年能获得1万多元的收益。有了光伏基地和养殖基地,像李贵生这样生活在基地周边的农牧民就能享受到利益联结的红利了。
从“林光互补”“牧光互补”到多产业融合发展,光伏基地的发展过程就是新能源与生态治理一同推进的过程。目前,达拉特光伏基地一期50万千瓦应用领跑基地和二期50万千瓦奖励激励基地已全部建成投产,年发“绿电”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减排粉尘45万吨。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沙”“蓝海”“绿洲”,必定会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庞俊峰 郝雪莲 柴思源 伊得力 马骏驰 王坤)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