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生态建设史上,库布其的故事无疑是最动人的一笔。
那是中国第七大沙漠,30年前植被覆盖度不足3%,每年发生沙尘暴50多次,是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
在沙区人民的努力下,库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动植物由100多种增长到了530多种。沙区百姓收入跃升,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在中国的生态建设史上,西藏那曲的故事牵动人心。
那是青藏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冻土层厚、风大天寒,年平均气温仅有2摄氏度,气候、生态极其恶劣,曾经是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
为了种树,那曲市使出杀手锏:种活一棵树,奖励10万元,军人则记三等功。多年过去,依旧没有人种树成功,那曲市把奖金涨到了30万元。直到2007年,林业技术人员再次引进云杉、高山柳等进行试种,最终活了14棵。没有树,就意味着脆弱的生态、土壤沙化、沙尘暴危机。
就在2021年,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故事,续写了一个新的传奇!
——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通过6年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库布其治沙人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的那曲种树成功,彻底解决了4000米以上海拔不能长树的世界难题,结束了西藏那曲“史上无树”的历史。
严寒的高原上,有了耀眼的绿色;那曲的百姓,出门就能看得到树木、听得见鸟叫。库布其又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新的宝贵财富。
不止西藏那曲,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已经走向世界,为全球36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和无数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贡献着“中国方案”。
“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写照,也是人类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无论是库布其治沙还是那曲植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都起到了绝对的支撑作用。”内蒙古荒漠化研究专家闫德仁说。
在沙漠里种一棵树有多难?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南壕赖林场第八任场长乔福成回忆:车子进不去,只能人工背水背树苗。好不容易种下树,一阵风刮过,又都连根拔起。
在沙漠里种一棵树有多容易?钻孔、栽树、压实地面,一系列动作迅速、标准。亿利集团的智慧植树机器人每台每天可以种800棵树,大大降低植树成本、提高植树效率,有效解决沙漠腹地人工植树这一世界难题。
过去,为了挡风固沙,智慧的治沙人发明了“中国魔方”草方格,在茫茫大漠织金甲锁黄沙。
如今,在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聚乙烯纱网沙障、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已经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沙障材料短缺、使用寿命短、铺设效率低及成本高等问题。自治区林草局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介绍,在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治沙技术方面,内蒙古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准。
从人工种树到机器人种树,从草方格到聚乙烯纱网沙障,无不展现着治沙人的智慧,显示着科技的力量。
科技是支撑,产业是灵魂,政策是推手,典型是引领,共同形成了独具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内蒙古内与8省区相邻,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挡住来自北方沙尘源的第一道防线,每年承担全国约40%的荒漠化防治任务、九分之一的造林绿化任务,在全国荒漠化防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做好京津地区的“挡沙墙”和“后花园”,内蒙古步履铿锵。
自治区出台的《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要对可治理沙化土地进行集中治理,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方式和沙产业发展模式;巩固已治理沙化土地保护成果,加大荒漠植被保护力度,促进荒漠生态系统修复。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总书记为内蒙古生态建设提出的路径和要求。”张根喜说,经过长期治理,全区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多已治理完毕,剩余的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大。下一步内蒙古要根据沙区水资源分布状况和承载力,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同时继续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防沙治沙长效机制。
“挖掘好林沙资源,进一步做好林沙产品深加工,将林沙产业做大做强!”阿拉善盟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书瑜说。肉苁蓉因优秀的药用功效被称为“大漠仙草”,同时它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一直以来,肉苁蓉仅被当作中药材、农产品销售,没有发挥出其更全面的价值。经过6年的不断努力,以曼德拉为首的沙产业企业积极申报的荒漠肉苁蓉新食品原料项目获得国家试点,并进行了苁蓉膏、苁蓉茶等产品的试生产,取得良好效果。等国家正式批文发布,阿拉善肉苁蓉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百战黄沙穿绿甲,不退沙魔誓不休。打造防沙治沙新样板,内蒙古一直在路上。(记者 霍晓庆)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