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鄂托克草原天高云淡,宁静而美丽。
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西保区)位于鄂托克旗北部这片神奇的草原之上,保护区面积43.61万公顷,生长着野生植物335种,其中古老残遗濒危植物72种,包括全球仅存、距今八千万年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和半日花、沙冬青、蒙古扁桃、绵刺、革苞菊、胡杨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栖息着金雕和黑鹳濒危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及2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保护区也在其中……
“快看,白琵鹭!”
只见两只体型像鹤,全身白色羽毛,腿部和嘴呈黑色,嘴长而直,前端扁阔像鸭嘴的禽类正在远处的水塘里觅食。
进入西保区的路上,各种鸟鸣声不绝于耳,体形与颜色各异的飞禽时常可见。管理区工作人员能逐一叫出它们的名字——黄脚隼、红隼、啄木鸟、云雀、沙鸡……
脚下,成片的沙冬青、半日花、蒙古扁桃、绵刺、藏锦鸡儿等古老的珍稀植物,虽然历经了八千万年的严寒酷暑,生长得依然那么旺盛。
在乌仁都西山一处视线较好的半山腰处,西保区管理局局长奇牧人向记者介绍:“乌仁都西山属于贺兰山脉,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面紧邻库布其沙漠,西面距黄河最近处仅4公里。这里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也非常重要。”
在地图上可以看出,根据植物种类分布的集中度,西保区又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下山后,驱车向西北方向行驶大约5公里,就来到了四合木核心区。
四合木这种古老的物种植株低矮、枝干遒劲、色泽油绿,它的叶片呈对称的四瓣状分布,叶片形状细小像多肉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防风固沙能力。
当日,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高润宏教授正在这里带领科研团队采集样本。从1996年至今,他所带领的团队在此先后完成了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个内蒙古科技攻关项目。
“西保区是一个以保护古老孑遗濒危植物及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四合木,它在这里躲避了冰川期的严寒,是内蒙古独有物种,属于单种属又是特有属。”高润宏说道,“可喜的是,西保区内的四合木面积从2013年的60万亩,逐步增加到了2021年的90.65万亩。而且,其他6种保护类植物面积、覆盖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加大科学保护力度,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我们坚决执行保护区生态红线不动摇。鄂托克旗累计投入专项治理和补贴资金达20多亿元。”奇牧人说道。
据了解,2016年至2022年,西保区内共清理关停工矿企业70家,对保护区有危害的工业项目被彻底清除。同时,核心区内571户牧民签订了国家公益林禁牧搬迁协议,新增禁牧草场187.52万亩,保护区内的草原植被覆盖度逐渐向好。
西保区核心区以外的草原不属于禁牧区,其中包括驰名中外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原产保护地。因此,西保区当前要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牧民生产生活如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56岁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敖伦其日嘎嘎查牧民斯日古林用自身的例子回答了这一问题。斯日古林在当地是治沙名人,他还曾被邀请在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作过发言。
斯日古林家承包的3410亩草场就在西保区的缓冲区范围内,他家的这片草场的确“与众不同”,远看呈深绿色。十多年来,斯日古林以种植柠条为基础,采取套种牧草、减肉羊增绒羊等方法,令草场越来越好,收入逐年增加。
“一蓬一蓬高20公分左右的是柠条灌丛堆,稍矮的是杨柴、针茅、霸王、驼绒藜等牧草。”斯日古林说道,“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现在既是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原产保护地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和自己的摸索发现,只要把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好,牧民生活就会越来越富足。”
鄂托克旗在坚决施行西保区核心区和沙化草原禁牧,以及草畜平衡、荒漠化防治政策的同时,还在都斯图河流域及黄灌区建起近45万亩饲草料基地。虽然只占全旗可利用天然草场的1.6%,却具备提供800多万亩天然草地的饲草料储备能力,极大地缓解了保护区周边草原的压力。
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仅年初至今,旗财政就先后拿出5000万元抗旱补贴,为牧民补贴饲草料;投入4000万元用于更换西保区网围栏;投入100万元用于乌仁都西山打深水井供岩羊等野生动物饮用……这一项项举措都是为了让鄂托克旗的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西保区从1997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植物、动物、地质、考古界专家们对西保区的科研探索一直在进行中。
经专家考证,西保区包含:古地质太古代岩石群、古岩画群、古生物化石群、古土壤群、遗址和遗迹群、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群六大特点群类遗址,距今8000多万年。保护种类多样、生态作用突出,放眼全世界,都可以称作独一无二。
牧民们常说:“找到北斗星,就不会迷路。”西保区犹如一颗镶嵌在鄂托克草原上的明珠,只要它在这儿,子孙后代就会找到一部珍贵厚重的“活百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毛锴彦)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