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闻记者 张杨
“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干一杯,塞啰啰外咚塞……”
12月7日中午时分,和煦的冬日暖阳照耀着鄂尔多斯西部小城鄂托克旗乌兰镇,在芒来巴特尔创办的鄂尔多斯“乃日”传承基地内,《祝酒歌》的音乐旋律在房间里回荡,芒来巴特尔和同伴们,正在用大琴、三弦和马头琴为大家演绎“乃日”。
“乃日”为蒙古语,汉语译为“礼乐”“娱乐”“聚会”等。据考证,“乃日”起源于元代,是鄂尔多斯民间集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
今年64岁的芒来巴特尔,出生于苏米图苏木小额尔和图嘎查的牧民家庭,自幼就受到鄂尔多斯“乃日”文化的熏陶,从6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唱鄂尔多斯民歌,向姐姐学习弹琴,7岁就能弹唱《圆顶帽子》《土金墒》等鄂尔多斯民歌,被乡亲们誉为“小文艺家”。12岁开始学习口琴、四胡、三弦、笛子、扬琴等乐器,15岁就应邀在各种演出场合弹唱献艺,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家。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乃日”的热爱。
作为鄂托克旗本土著名的乡村医生,芒来巴特尔在为乡亲们诊治疾病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鄂尔多斯“乃日”的传承上。如今,芒来巴特尔培养的学员已达800多人,遍布鄂托克旗、乌审旗等多个周边旗县,很多学员已成长为当地“乃日”乐队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
“鄂尔多斯‘乃日’使用的是民间三弦,一个曲子能弹出三种或四种弹法,一个人一种弹法,一个人一种味道,这样和在一起,大自然的味道就形成了,这就是民间三弦的精妙之处。”芒来巴特尔说,鄂尔多斯“乃日”,必须要有民间三弦,才能弹出风格,弹出大自然的味道。“我们这一代,如果不把民间三弦这项技艺传承和保护下去,这项技艺就会面临失传,那么将来可能也就再也没有民间三弦了。因此,我们肩上的责任还是相当重的。”
芒来巴特尔正在不遗余力地为鄂尔多斯“乃日”的传承而奔走着,目前他已开设了7个班级,110多名学生正在接受“乃日”培训。2011年,芒来巴特尔被授予“鄂尔多斯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成为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会员;2014年,芒来巴特尔被命名为鄂尔多斯“乃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彼时,在距乌兰镇50公里外的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的那音太家,被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命名的“蓝色乐队”正在开启“乃日”聚会,欢快的音乐旋律,让观众如痴如醉。
1985年,时年22岁的那音太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牧民乐队,至今,乐队已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了今天的60多人,38年来,先后演出1500余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那音太正筹备建立“呼和塔拉”鄂尔多斯“乃日”保护基地,为“乃日”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达古拉介绍,鄂尔多斯“乃日”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托克旗则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地区。鄂托克旗通过建设鄂尔多斯“乃日”传承基地和保护基地,使鄂托克旗“乃日”文艺团队日益壮大,目前全旗已有“乃日”文艺团队127支,牧民演员1600多名,年演出达1000余场次,鄂托克旗将全力打造全年无休、永不散场的群众文化舞台,使鄂尔多斯“乃日”,成为鄂托克旗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完)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