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本次全体会议向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中外媒体开放。亮丽内蒙古吸引着中外媒体的关注,23家中外媒体的43名记者到场采访,聆听内蒙古好故事、好声音,深切感受内蒙古凝心聚力,吃苦耐劳闯新路、一往无前进中游的磅礴力量。在与代表的一问一答中,一个团结奋进、亮丽多彩的内蒙古,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并向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中外媒体开放。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总书记一直很牵挂内蒙古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请问内蒙古采取了哪些举措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取得了什么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王莉霞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王莉霞代表: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内蒙古的关注。

  大家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非常关心,深情牵挂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到中央工作后,4次亲临内蒙古考察,其中党的十八大后有3次、去年6月是第3次,而且总书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前前后后对内蒙古工作发表了10次重要讲话,亲自为内蒙古的工作把脉定向。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蒙古篇”,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自治区党委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概括凝练为两件大事,一件是完成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一件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对内蒙古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总书记交给我们的两件大事完成好、落实好。记者朋友们关心内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一是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总书记去年到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突出强调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这对我们来讲既是荣耀、更是责任。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为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鲜明提出“七个作模范”的要求,制定了28条措施全面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在主题教育过程中开展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全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现在,“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已经在全区2400万北疆儿女心中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二是全力以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去年总书记考察我区时要求,内蒙古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关键就是完成好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即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去年国务院专门出台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部委积极响应,纷纷出台具体举措,为内蒙古当前和长远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对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心存感激。我们聚焦聚力五大任务,组建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年度任务清单,围绕落实国务院《意见》细化分解189项具体任务,一项一项狠抓落实。经过全年努力,取得了一份可圈可点、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自治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可以概括为“3237”,“3”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3;“2”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居全国第2;“3”就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居全国第3;“7”就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居全国第7。今年自治区党委提出了6%以上的增长目标,这既是落实党中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重要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要想方设法把内蒙古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住,能好则好、能快则快,通过努力希望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三是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优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多次要求我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昨天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讲话,对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按照总书记重要要求,我们立足内蒙古实际,精心谋划打造了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实行了“链长负责制”。让我们特别欣慰的是,尽管去年煤炭产业只增长1.4%,但非煤产业达到12.1%的增速,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均实现两位数增长,16条重点产业链产值接近1.4万亿元,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产业结构在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两个产业,一个是现代能源产业。总书记要求我们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我们盘点了一下,去年在能源领域实现了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总发电量及外送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煤制气产能“10个全国第1”,保障了29个省份能源需求,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是现代农牧业。很多朋友都知道内蒙古是能源大区,但我想告诉大家内蒙古还是产粮大区。去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都实现了增长,粮食产量二十连丰、在全国排第6位,牛肉、羊肉、牛奶产量均居全国第1,形象点说,全国人民每吃10斤牛肉就有1斤产自内蒙古、每吃5斤羊肉就有1斤产自内蒙古、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有人形象比喻内蒙古是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我介绍的这两个产业,实际上就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建设好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两大基地”的具体体现。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现代能源产业和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体现内蒙古担当。同时,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找准点位、找好团队、找对模式,集中资源力量攻坚突破,加快培育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四是全力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总书记每次对我区的重要讲话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反复叮嘱我们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当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流域进行系统治理,守护好内蒙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大家都知道,去年6月份总书记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号令,我们作为主战场迅速投入战斗,全面打响三大标志性战役,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自治区党委部署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这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民生工程,既治沙、又发绿电、还促进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赢”。

  五是坚决守好祖国的“北大门”、当好首都的“护城河”。内蒙古横跨“三北”、外联俄蒙、环抱京津冀,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必须守住守牢4条底线。第一条是边疆安全的底线,我们持续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不断提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今年我们特别要聚焦解决边境地区“空心化”问题,综合施策,吸引更多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确保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第二条是安全生产的底线。我区2·22事故教训很深刻,总书记叮嘱我们“学费不能白交”;昨天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又重申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要求。我们一定把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落实好,以“归零心态”认认真真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第三条是抓好政府债务的化解和金融领域风险的防范,打好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攻坚战、高风险机构歼灭战、边缘高风险机构阻击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的底线。第四条是民生工作的底线。首先,坚持财力向基层下沉,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其次,对标对表全国民生保障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提上来,已经达到或者高于的要建立稳定的自然增长机制;第三,实施好温暖工程,内蒙古供暖季漫长,有的地方6月1日停暖、9月1日又供暖、“无霜期”特别短,为了解决群众温暖过冬问题,自治区党委部署实施温暖工程,把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更新和城中村城边村燃煤散烧治理等工作统筹起来,现在已经全面启动,供暖季结束之日就是温暖工程开工之时。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步子越走越坚实。这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离不开媒体朋友们的关心关注。当前,我区正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希望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内蒙古、支持内蒙古、帮助内蒙古,让我们共同努力吹响“进”的号角,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这些年,我们注意到,鄂尔多斯市人均GDP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鄂尔多斯市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保持发展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杜汇良回答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杜汇良代表:鄂尔多斯市作为典型的能源资源型城市,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要统筹好转型发展。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的要求,把产业转型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去3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和5000两个千亿台阶,2023年增速7%,增速近7年来最高,GDP总量达到了5850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43位,3年跃升了21位,人均GDP保持在全国第1位。城市也实现了从过去所谓的“鬼城”到现在魅力“暖城”的精彩蝶变。这是我们接续奋战,通过产业转型取得的成果,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具体做法,我想简单介绍一下。

  一是坚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我们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始终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稳煤、优电、增气,不断提升能源综合供给能力,去年煤炭销量、发电量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8.5亿吨、1857亿千瓦时、308亿立方米,均创历史新高。我们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去年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绿氢耦合煤制烯烃等示范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加快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我们做强世界级羊绒产业,不断提升羊绒产业的整体影响力、品牌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努力将“中国绒都”打造成“世界绒都”。

  二是坚持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既稳住传统能源,又大力发展新能源。鄂尔多斯是国家重点布局的陆上新能源基地,获批新能源发电项目规模全国地级市之最,预计2025年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一半以上。当前,我们正在落实自治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库布其沙漠的北缘、黄河的南部,规划了宽5公里、长400公里的“光伏长城”,目标是治沙1200万亩。到2030年实现1亿千瓦的新能源装机,实现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和富民并举。

  我们依托绿电优势,建设了全球首个零碳园区,着力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标杆。“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全面推进,引进头部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52家,建成自治区第一条光伏全产业链、第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第一台氢燃料电池、第一条新能源乘用车生产线,去年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75%和266%,占总投资的比重均超过40%。

  三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按照自治区要求,我们出台科技新政30条、人才新政2.0版,拿出“真金白银”、真招实策支持创新,2023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55.7%,较2021年翻番。我们深入开展“暖城之邀”活动,去年举办了29场次人才招引活动。我们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创新开展“三清零”行动,规上企业研发费用保持全区第一。我们同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建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投用市人才科创中心,建设北京、深圳、上海、雄安等人才科创飞地,产出一批行业领先创新成果,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

  下一步,我们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开放。守正就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以构筑世界级能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羊绒产业为抓手,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聚链成群,再造一个工业鄂尔多斯。创新就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首位战略,聚焦重点领域,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和科学家、企业家“握手”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就是聚焦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对照最高标杆,对照“世界银行”标准,迭代推出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的诚信建设工程,全面打响“投资鄂尔多斯”品牌。开放就是以自贸区鄂尔多斯片区创建为牵引,扩容提质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试验区、中欧班列等开放平台,精准开展跨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我们将努力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往无前闯新路、进前列,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中贡献鄂尔多斯力量。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内蒙古毗邻俄蒙,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请问,如何进一步扩大向北开放,特别是促进跨境游、自驾游方面有哪些便利?

  全国人大代表杨进回答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杨进代表:内蒙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一是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上担当排头兵。对外开放方面,内蒙古有5大优势,一是沿边开放的优势,二是区域联通的优势,三是产业发展优势,四是对外交往优势,五是民族团结优势。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方面,一是积极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蒙俄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2023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到1.078亿吨,刷新历史纪录,成为全国沿边陆路口岸首个货运量破亿吨的省区。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我们推动60项任务、240项工作举措落地落实。二是持续实施“一带一路”健康行、光明行等一批“小而美”项目,推动自治区、各盟市与俄蒙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地区建立36对友城关系。三是参与和推进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中俄蒙工商论坛、中俄蒙智库合作联盟、“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等国际合作交往,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中蒙博览会、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等重大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与俄蒙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二是在抓开放促发展上担当先行者。我们积极推动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建设,促进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提质增效,推动满洲里、二连浩特互市贸易区加工、投资、贸易一体化发展,提升各类平台的产业吸引力和承载力。2023年,全区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3956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国内到位资金4778亿元,同比增长40.2%,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1.5%。聚焦破解“酒肉穿肠过”问题,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2023年,煤炭、木材、铁矿石、铜精矿等4类主要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比例大幅提升,分别达到43.3%、20%、39%、65%。同时,我们集中精力打造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带动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三是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上担当促进者。我们充分发挥国际通道优势,着眼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农林牧渔、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另一方面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北三省等区域联动合作,不断做大中欧班列规模。2023年,进出境中欧班列8324列,同比增长12.6%,占全国近半数,进出口货物覆盖21个省区市。

  四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稳定上担当守护者。加快“两个基地”建设,构建更加安全、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内蒙古口岸接卸了国家约15%的进口煤炭、9%的进口化肥、6%的进口铜矿砂,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我们大力推进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建设,既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又积极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加强与蒙俄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强与蒙俄毗邻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配合国家助力蒙古国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建设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去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出台,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支持。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在抢抓历史机遇,顺应改革发展大势,高质量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方面,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着力打造大平台,加强各类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强化海关监管、保税、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实施好政策落地工程,推动各方面优惠政策叠加放大,提升平台承载力和吸引力。二是着力构建大通道,推进“陆海通道”建设、智慧口岸建设,与港口城市合作开发中蒙俄经济走廊多式联运项目,支持甘其毛都、策克口岸建设千万吨级进口煤炭储配交易基地。三是着力发展大贸易,持续解决“酒肉穿肠过”问题,做大木材、煤炭、粮食等进口落地加工产业,培育轻工、机械、纺织等出口型制造业,发展新能源等“新三样”国际贸易、中间贸易、绿色贸易。四是着力深化大合作,树立“区域合作也是开放”理念,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及周边省份合作,深化国际交流,走出去“淘金”,引进来“炼金”,拿得出“真金”,把“生意”做大做活,以闯新路、进中游的姿态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此外,在跨境游、自驾游方面,内蒙古有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围绕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改革试验工作,深化推动跨境游、自驾游发展。

  一是“旅游四地”建设成效更明显。内蒙古全力打造自驾游首选地、露营游佳选地、度假游必选地、康养游优选地,以“中国之路”“北疆天路”为品牌引领,积极打造醉美331·国边境自驾之行主题线路、千里穿越·锡林郭勒大草原之旅、穿越西乌珠穆沁草原“99号公路”、展现北疆文化特色的旅游风景道等一系列旅游品牌。现有建成和在建自驾车旅居车营地95个,已建设和在建的露营地141个,具有康养旅游功能的A级景区、度假区、滑雪旅游度假地共66家,国家5C、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总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数量居全国第2,呼伦贝尔市成功举办了“十四冬”,也荣获了“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兴安盟荣获首批“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突破2.3亿人次、收入超过3350亿元,均为2019年的1.2倍。2024年我们力争实现全区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00亿元。

  二是跨境旅游更便利。内蒙古拥有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等便利条件,我们积极推进并探索在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等口岸推行边民互贸、一日游方面,推动旅游、购物、娱乐一体化发展。积极创建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旅游合作区、珠恩嘎达布其边境旅游试验区,持续完善口岸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业态,推进边境游、跨境游火起来。

  三是文旅活动更丰富。2023年第21届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35.35万人次。“我在满洲里迎新年”中俄蒙千人跨年庆祝活动,吸引4000余名俄罗斯、蒙古国游客参加。第20届冰雪那达慕接待游客61.2万余人次,线上线下销售额超10.04亿元。

  亮丽内蒙古,四季好风光。内蒙古不仅有夏季的草原,还有冬季的冰雪,千里草原、万顷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内蒙古不仅有美景,还有美食。内蒙古人民以热情奔放好客的性格,真诚欢迎国内外的朋友们来到内蒙古做客,我们在这里期待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内蒙古是同时享有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四大国家战略政策支持的地方,国务院又出台了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请问如何用好国家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龚明珠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

  龚明珠代表: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得非常好。

  今天下午,我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和政策落地工程作了全面系统的汇报,这里我再作三点补充:

  一是《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对内蒙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作用,全区上下备受鼓舞、感恩奋进。202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三位,创2010年以来最好位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居全国第二位。

  二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切实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期望转化为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鲜明地提出了政策落地工程,这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政治工程、民心工程。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区之力抓落实,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机制,让政策变成一个个鲜活的项目,让政策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

  三是我们一定履行好主体责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涉及国家事权、跨地区、跨领域的一些重大困难和难题,恳请国家相关部委继续给予推动解决。

  蒙古国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蒙古国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记者:生态保护与建设是蒙中两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请介绍一下内蒙古这方面可供借鉴的做法?

  全国人大代表王旺盛回答蒙古国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王旺盛代表:中蒙两国山水相连,保护生态环境是中蒙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不移保生态、抓节约、治污染、促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

  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4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之首。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态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功承办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等重要会议,连续举办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指导意见,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地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集中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内蒙古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守战略定位,坚定自觉地担负起、履行好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把全方位全要素的治理格局、生态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机制“三个立起来”,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建设好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一是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主战场在内蒙古,要坚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积极推广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今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758万亩、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完成549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31万亩防沙治沙任务。

  二是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要全流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守护好母亲河。加强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巩固“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综合治理成效。抓好矿区生态修复,建设更多绿色矿山,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三是以更大力度打好节约集约攻坚战。牢固树立“内蒙古资源一点也不多余、一点也不能浪费”的理念,深化拓展“五个大起底”行动,持续推动资源活起来、高效用起来。水资源是我区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要“一盟(市)一策”推进科学节水,支持通辽、巴彦淖尔打造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推进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让草原休养生息。抓好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转化利用,做好“变废为宝”大文章。深入实施林草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等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衍生出更多优质碳汇产品。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内蒙古提出了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响亮目标,请问发挥风光资源优势推进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方面有哪些大的动作和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闫宏光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闫宏光代表:内蒙古是我国的能源大区,也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脚下有煤炭、头顶有风光、手中有电网。内蒙古的风光资源富集,风能和太阳能的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2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可谓风光无限。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在内蒙古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对内蒙古提出“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能源工作的重视。

  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抢抓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紧抓快干推进新能源建设。在规划布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新能源项目主要布局在沙漠、戈壁、荒漠和采煤沉陷区,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将生态治理和新能源发展有机融合。在发展路径方面,我们稳步探索新能源开发建设模式,全力推进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效扩大区内自用保障性新能源规模。结合区内用电负荷分布、电网建设现状等因素,制定了工业园区绿电替代、全额自发自用新能源、风光制氢一体化等六类市场化新能源项目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化新能源消纳项目。在政策环境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一是出台了新能源倍增行动、光伏治沙行动等具体行动方案,明确了新能源发展目标、行动计划。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了支持新能源和电网建设13条措施、支持新型储能发展若干政策、促进新能源消纳23条措施,全面系统提升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三是重点加强电网建设,把主网建粗、配网建密,不断优化蒙西电网与华北电网的联络方式,确保更多新能源接得上、送得出、用得好,保障新能源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

  目前,内蒙古新能源发展形势喜人,绿电量大势足的优势更加突出。截至2023年末,全区新能源装机已经突破9600万千瓦,预计到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新能源装机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1665亿千瓦时,预计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量将突破2000亿千瓦时,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总规模将达到2.84亿千瓦,新能源发电量超过火电发电量,可以为东北、华北、华东等地提供更多绿色电力供应。现在,内蒙古传统意义上的茫茫戈壁、不毛之地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新能源建设的主战场,欢迎大家多到内蒙古走一走看一看。我相信,“蓝海绿洲”的壮美画卷一定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农民日报记者:请问赵会杰代表,您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这次带来了哪些议案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回答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赵会杰代表:我这次带来的是加快对蒙东地区老旧日光温室暖棚土壤进行改良的建议。当前,设施农业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我们这里出产的硬果番茄色泽纯正、光亮度高、口感好,并且适合长途运输、耐储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并出口俄罗斯,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但是,由于设施农业发展起步早,很多棚区的建设年限已经超过20年,出现了地力下降、土壤板结、盐渍化等问题。地力下降导致抗病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硬果番茄的品质下滑、产量降低,农民收入减少,乡村振兴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面对这一问题,我多次到多地调研、走访农户,结合农业科技部门提出的意见,最终得出了必须加大蒙东地区老旧日光温室暖棚土壤改良的结论。一是将老旧棚进行改造升级。将原棚内的板结、盐渍化土壤用机械抠出,放到棚外采光区备用,将后墙体和侧墙体拆除后填充到棚内,再将原棚土夯实做后墙和侧墙,实现土壤就地置换。二是科技部门要长期介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产量目标及养分需求规律,在科学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基础上,实施精量灌溉施肥,以便减轻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综合应用农作物轮作、嫁接育苗、精量灌溉施肥、棚内消毒处理、雄蜂授粉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防治连茬耕作障碍,把土壤改良工作坚持做下去。三是加大新品种培育力度。加大丰产、优质、抗逆、抗病性强的耐连作新品种培育力度,为连作设施农业园区提供可用新品种。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我们都知道内蒙古是模范自治区,作为“模范生”的内蒙古是如何有形有感有效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并努力呵护好民族团结的金字招牌呢?

  全国人大代表孟达英回答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提问。

  孟达英代表: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论断,全区上下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部署领悟更加深刻、方向更加明确。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必须认真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提出在7个方面作模范;自治区党委去年又召开全会,对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作出部署,制定了《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引领全区上下全力将这条主线落实到内蒙古各项工作之中。

  我所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着“曲棍球之乡”“大豆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围绕使命任务,莫旗充分发扬“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历史传统,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生产方面。我们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特别是依托全旗40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将20余万生活在农村的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提升、发展生产,携手走向共同富裕。2023年,莫旗粮食总产量为39.5亿斤,各族群众在接续奋斗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实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和民族团结进步“三丰收”。

  基层治理方面。我们大力推行“有解思维工作法”,建立了旗、乡(镇)、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创新开展“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四下基层活动,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隐患,各族群众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三个离不开”和“四个共同”。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我们立足中华文化与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以及“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坚定信念,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团结美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中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队伍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已为国家队和各省市队累计培养输送运动员500余名,莫旗各民族运动员共同生活训练,共同团结拼搏,助力推动中国曲棍球运动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赛场。今年9月份我旗还将承办2024年男子曲棍球亚洲冠军杯赛。如今,我旗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到中职学校、到省级专业球队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代表,今后我将全面宣传贯彻好两会精神,在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上勇于担当,在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上勇闯在前。促进各民族共荣共富、共建共治、共享共乐,在新时代继续呵护好模范自治区这一崇高荣誉。

  基地,有着“曲棍球之乡”“大豆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围绕使命任务,莫旗充分发扬“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历史传统,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生产方面。我们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特别是依托全旗40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将20余万生活在农村的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提升、发展生产,携手走向共同富裕。2023年,莫旗粮食总产量为39.5亿斤,各族群众在接续奋斗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实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和民族团结进步“三丰收”。

  基层治理方面。我们大力推行“有解思维工作法”,建立了旗、乡(镇)、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创新开展“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四下基层活动,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隐患,各族群众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三个离不开”和“四个共同”。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我们立足中华文化与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以及“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坚定信念,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团结美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中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队伍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已为国家队和各省市队累计培养输送运动员500余名,莫旗各民族运动员共同生活训练,共同团结拼搏,助力推动中国曲棍球运动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赛场。今年9月份我旗还将承办2024年男子曲棍球亚洲冠军杯赛。如今,我旗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到中职学校、到省级专业球队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代表,今后我将全面宣传贯彻好两会精神,在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上勇于担当,在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上勇闯在前。促进各民族共荣共富、共建共治、共享共乐,在新时代继续呵护好模范自治区这一崇高荣誉。(记者 崔楠 韩卿立 宋爽 李晗 王皓 马建荃 孟和朝鲁)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杨净毓
72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44.2℃ “中国冷极”根河迎来今冬最低温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