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

  一片历史悠久的天然牧场

  万千铁骑曾踏过这片山河

  世代牛羊在这里自由奔跑

  易碎生态历经数千年仍生生不息

  草原季节性变化巨大

  草场土层薄、不适宜开垦耕种的特性

  对人们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

  畜群不同于扎根泥土的庄稼

  当天灾降临、当一片草场不再肥美

  它们能够跟随牧民移动迁徙

  始终逐水草而居

  长此以往

  游牧,成为草原生存的唯一选择  

  每年6月中旬

  大兴安岭南坡巴彦温都尔苏木聚居的

  2000余户牧民

  都会赶着畜群从冬春营地出发

  翻山越岭百余公里

  奔赴北坡水草丰美的夏秋营地  

  游牧迁徙有三条固定路线

  均沿河流而行

  生活在冬春营地不同嘎查的牧民

  按照居住地位置

  选择理想的迁徙路线

  前往夏秋营地距离最近的片区落脚  

  古老的游牧

  是天地自然中不同生命的循环往复

  如何彼此守护

  是一代代牧民成长的必修课

  迁徙的漫漫长路上

  几乎看不到牧民生活垃圾的遗留

  在牧民看来

  无法融入自然的垃圾

  哪怕再微小都可能对草原带来潜在破坏

  影响牲畜成长

  他们知道,敬畏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这里的人和动物在自然规律中

  维系着一种平衡

  一种索取和守护、征服和敬畏之间

  微妙的平衡

  人、牲畜和草原

  通过游牧的方式循环往复、浑然一体

  取物有时、取之有度的草原法则

  早已融入草原人的血脉  

  翻越大兴安岭西南余脉

  行程不过百余公里

  但在群山中赶着牲畜穿行

  牛羊的前行速度

  决定了这场迁徙的漫长  

  出生在游牧迁徙的路上

  对母牛和小牛犊

  以及精疲力尽的牧民来说

  都是一项挑战

  他们必须等小牛犊自己站起来

  这是它生命中的第一课

  草原上的新生命自出生就没有围栏束缚

  但与之相对应的

  它们需要从落地就开始锻炼强健体格

  以适应游牧迁徙的长途跋涉  

  蒙古包顶端的天窗

  也是牧民的时钟

  日光通过天窗洒进蒙古包内

  圆形地表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钟盘

  光束,就是转动的时针

  日升月落、星烁云遮

  大自然规律的影子

  就掩藏在牧民生活的点滴细节里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

  最早的时候,游牧祖先搭起石块作为路标

  游牧生活代际衍替

  堆砌的石块越来越多

  敖包逐渐演变成蒙古族祭祀山神、路神

  祈求风调雨顺、路途平安的象征  

  牧民以虔诚之心对待自然赋予的一切

  森林、草原、河流、人与动物之间

  达成了巧妙平衡

  生物多样性因此得以长久延续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分布的

  野生植物共有842种

  游牧系统将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紧密捆绑

  千百年来形成了稳定牢固的共生关联  

  草原以瘠薄土层和旺盛的生命力

  养育出了独特的游牧系统

  敬畏自然、游驻有时的生存法则

  在千百年代际传承中早已融入

  游牧民族的血脉  

  周一到周五 CCTV-1 18:20档

  《农耕探文明》持续播出

  让我们跟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张弛
112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救助野生动物 保护草原生态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