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奇迹的重要缔造者,近年来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适应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2023年,“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中国北疆正在筑起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屏障。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战区,过去曾有“死亡之海”之称,威胁黄河“几字弯”的生态安全。在沙区人民努力下,库布其沙漠已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治理不止步。近两年,这里正布局点线面相结合的“光伏长城”治沙带,大力推进中国第七大沙漠治理,阻止流沙入侵黄河“几字弯”。这条“光伏长城”治沙带,把光伏发电、生态修复、增收致富三大功能相结合,探讨绿色低碳发展之道,共建美丽清洁世界,向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蓝海”产绿电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登嘎查,346万块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库布其沙漠起伏,如阵阵波涛,在漫漫沙海中涌动成4.5万多亩光伏“海洋”。2017年开始,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占地5万亩、装机规模100万千瓦的国家第三批光伏应用领跑基地建设完成,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不只这100万千瓦的光伏基地,放眼整个库布其沙漠北缘,大大小小的光伏基地正在连点成线,沙海之中正在崛起一条壮观的“光伏长城”治沙带。
记者了解到,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是对库布其沙漠北缘建成、在建、拟建的国家重大新能源光伏项目相对集中、有断有续、线性布局的形象比喻。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柳天云介绍:“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建设的这条‘光伏长城’治沙带,是在库布其沙漠的裸露沙地上继续建设的光伏项目,全部建成后光伏治沙面积超200万亩。目前,全市已经累计建成光伏项目542万千瓦、光伏治沙面积超20万亩。”
此前,中国光伏发电的主要应用场景为地面光伏、水上光伏、屋顶光伏,在沙漠中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有何优势?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徐明说,利用光伏治沙是一个有极大潜力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拿库布其沙漠来说,一方面,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有足够的空间来布局光伏设施以及开展防沙治沙相关工程。另一方面,这里全年平均日照时数31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有助于保证光伏发电的效率和产量。此外,鄂尔多斯市已建成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两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正加快推动另外两条电力通道建设,输电通道齐备。
走进鄂尔多斯市晶澳光伏全产业链低碳示范基地项目工地,这里塔吊林立,厂房、办公楼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280亿元的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鄂尔多斯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黄伯韡说。
黄伯韡介绍,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过程中,鄂尔多斯市统筹光伏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推进,吸引光伏组件等生产企业落地建厂,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洲”锁黄沙
在柴登嘎查,走到3米高的光伏架下,可见不少植物——这边是1.2万亩红枣,那边是5000亩黄芪和黄芩,更远处是1.9万亩的优质牧草。沙窝里种上植物,再从上面架起光伏板,相当于打了两层“保护伞”,黄沙休想乱跑。
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发电只是其目的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治沙。鄂尔多斯市采取“光伏+治沙”模式推进荒漠化治理,就是为了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筑起屏障,阻止流沙入侵母亲河。
当地光伏治沙的探索始于2011年,第一个光伏项目位于杭锦旗,规模仅1万千瓦装机容量,利用库布其沙漠丰富的未利用土地,创新实践“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模式。种植方面,选择绿色经济作物,养殖方面,选择小型家禽家畜便于板下饲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后期这种模式得到推广,有了如今构筑“光伏长城”治沙带的计划。
“光伏治沙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荒漠化防治方式,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那贵挺进一步介绍了光伏治沙的优势:一是光伏板遮蔽阳光直射,使地表水蒸发量降低约20%到30%;二是光伏板能有效降低风速,改善板下植物生存环境,植被又能减少沙尘扬起,对太阳能发电也有利;三是解决荒漠化地区植物灌溉困难,利用太阳能水泵与精细滴灌等技术相结合,为改善荒漠提供动力。
在达拉特旗,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是“光伏长城”治沙带的组成部分。这里目前已有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在218万块光伏板下,沙柳、柠条等防沙治沙植物茂密生长。
在光伏板下低头细瞧,细长的滴灌管定时给板下植物浇水。“鄂尔多斯市煤炭富集,库布其沙漠周边拥有不少大型煤矿,我们把煤矿里的疏干水引入光伏基地,用于光伏板冲洗和植物滴灌。”那贵挺说,“这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占地3.2万亩,目前板下全部种上植物,长势非常好。”
柳天云介绍,解决植物用水问题后,光伏项目的厂区周围目前形成生态建设“三级防护体系”,分别是厂区周边的锁边林带、厂区道路护林带、光伏板下的植物种植带。同时,“光伏长城”治沙带与428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深度融合,即黄河南岸是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再往南是“光伏长城”治沙带。“光伏长城”治沙带与锁边林带并驾齐驱、互为补充、两带融合、蓝绿辉映,构成“双层防护网”,仿佛给母亲河穿上铠甲,严防死守黄沙入侵。
创新提效率
从人拉肩扛到工程化作业,在人与沙的长期较量中,越来越多的治沙“土发明”“黑科技”得以研发应用并不断迭代升级,提高治沙效率,让“光伏长城”治沙带的治沙工具箱越来越丰富。
为适应沙漠地区的特殊环境,应用在库布其沙漠的光伏组件进行了创新。据了解,这些光伏组件采用高效电池,背面也能发电,利用沙地高反射率的特点,增加了约8%的发电增益。此外,光伏组件进行双玻封装,解决了之前单面光伏组件背面使用高分子背板、耐风沙效果差的问题,封装材料改为双玻后,对应光伏组件寿命从25年延长到30年,组件衰减变小,从每年0.45%降低到0.4%。
光伏建设需要架设海量光伏板,仅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就需要架设光伏板218万块。而达拉特光伏应用领跑基地,更是需要架设346万块光伏板。
“此前,光伏板安装全靠人工,以肩扛的方式向上传送光伏板,再由高处的工人进行安装,一块光伏板安装耗时约40分钟。”那贵挺说。
为此,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与施工方商议后,创造出光伏板安装升降机,由机器将光伏板抬升至高处,再由高处的工人进行安装。这样安装一块光伏板仅用时约20分钟,效率显著提升。
为解决光伏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各建设企业成立科研部门常驻项目地,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建设及发电过程中,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设置了科技创新部,常驻项目施工地达拉特旗,共有科研人员10余名。
科技创新部负责人、“80后”博士贵本举例说,公司在推进土壤改良研究试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土壤改良新材料用量少,需均匀撒到沙表面,由于光伏板的空间限制,大型机械无法进场播撒。于是,贵本和同事们向当地农民学习,将农业上常用的小型肥料播撒机械引入项目施工,经多次试验,控制下料速度及行进速度,最终解决了改良材料的均匀播撒问题,显著提高施工进度。
“金沙”促增收
在柴登嘎查,几十名外地游客跟着讲解员走进光伏基地。游客们观看了会旋转“脑袋”的跟踪式光伏板支架,还打卡了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随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在当地农家乐吃午餐,购买土特产,登记住宿……
在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过程中,库布其沙漠沙区的百姓们也逐渐探索出生财之道,通过变沙害为沙利,新能源产业也蹚出乡村振兴之路、百姓增收之路。“光伏+旅游”“光伏+种植”等各式各样与乡村、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正在构建,百姓正在过上绿富同兴的幸福生活。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和发展科科长徐欣介绍,“光伏长城”治沙带建设中,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支持农牧民及农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土地等入股形式加入一体化项目,参与生态治理、光伏板清洗、后期管护等工作,扩大农牧民参与面,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达拉特旗能源局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李凯举例说,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2023年共安装218万块光伏板,用工量巨大。最多一天,用工人数达到3000多,工人几乎全部为当地农牧民,每人的日收入在300至500元不等。
今年春天,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平原村村民王明来到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种树近一个月,还担任“班长”,在项目区组织30多名工人,管理十几台机械作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个月到手上万元,特别满意。”他说,企业治沙项目越来越多,治沙和种树都快成固定工作了。
新路径引关注
集“多赢”于一身的“光伏长城”等光伏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这种全新的治沙路径和思路,今年以来引起外媒广泛关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月18日报道称,在中国库布其沙漠的沙丘上,近20万块太阳能电池板被精心排列成行,组成一匹奔腾的蒙古马图案,“它标志着中国正加速迈向清洁能源的未来”。
英国《一周》杂志网站8月19日的文章称,中国正在赢得与荒漠化的战斗。文章表示,中国正在“用太阳来对抗沙子”,这是中国一直在进行的对抗“荒漠化”战斗的最新篇章。
美国旗语新闻社说,中国取得的进展很重要。随着世界各国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两倍,能够在沙漠中大规模部署太阳能的领先国家“将对全球产生巨大影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说:“‘光伏长城’在很多方面高度契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注定会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为遏制撒哈拉沙漠扩张,非洲国家近年来开展以“绿色长城”计划为核心的荒漠化治理,充分借鉴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与技术,成效显著。“现在,中国‘光伏长城’的成功经验与非洲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相协同,未来一定能让‘绿色长城’计划绽放新的光芒。”何继江说。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就已经产生很大国际影响,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派代表到中国学习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国家林草局每年组织国际培训班进行培训教学。何继江说:“我相信,中国的‘光伏长城’将会成为这些国际培训班的最佳教材、最佳实践教学基地,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 张丽娜 王靖)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