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闻呼和浩特12月20日电(记者 张鑫 李姝廷)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12月20日,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信用建设者齐聚北疆,在拥有纯粹的“呼和浩特蓝”美誉的苍穹之下,共同见证“风吹过处皆有信”的信用建设新成就、新征程,一幅波澜壮阔的信用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诚”点睛、以“信”为先,2024年内蒙古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将诚信建设工程作为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基础性作用的“六个工程”之一,高位谋划、高效推进,全力抓好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
政务诚信堪称社会信用的风向标。内蒙古加快诚信建设地方立法,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为信用建设筑牢法治根基。公职人员诚信教育持续强化,依法行政成为建设诚信政府的基础,形成1431项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推进阳光政务,拓展政务公开,累计归集“十公示”信息1209.90万条,实现“十公示”信息归集种类全覆盖。优化服务改革,提升政府效能,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累计归集信用总数据达4.42亿。开展集中整治失信行动,建立诚信履约机制,设立137个“诚信建设投诉”窗口,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履约践诺,以实际行动维护政府公信力。
商务诚信,乃是企业搏击商海的坚实根基。内蒙古积极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强化结果应用,把信用“变现”、让信用“有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诚信建设,形成系统完备可操作的信用制度链条,全区26个部门在24个重点领域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拓展“信用+”场景应用,推动信用融资助力诚信经营,全区各类融资服务平台与节点互联互通,累计发放贷款额873.38亿元。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信用奖惩机制,畅通信用修复渠道,累计为5614个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社会诚信,让诚实守信的美德成为社会的底色。内蒙古将诚信文化融入北疆文化建设内容,深入挖掘内蒙古大地上涌现的诚信典型、守望相助中体现的诚信品质、“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中包含的诚信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诚信理念。明确28类自治区诚信典型选树对象范围和26条具体激励措施。选树公布诚信标杆企业28家,诚信示范企业1519家,诚信达标企业近23万家。
司法公信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内蒙古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司法透明度,公开裁判文书35万余份,行政处罚文书17.4万余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检察办案4476件,对3772件案件组织公开听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依法适用失信惩戒措施,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92万人次。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桩”。信用是公平交易秩序的“稳定器”,信用是国际经贸往来的“通行证”。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吴小雁在致辞中表示,实践表明,诚信建设有效促进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二者同频共振、相互辉映,共同为企业降成本、为市场添活力、为发展增动力。社会信用如同流动的活水,它的源源浇灌是经营主体在良好营商环境土壤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诚信建设筑基中国式现代化”,让信用之光在北疆大地闪耀不息。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