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包头 非遗拓福迎新春

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日,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街道佳园社区党委开展“非遗拓福·瑞彩迎春”亲子贺岁主题活动,充满趣味与文化内涵的福字拓印亲子活动,吸引了20多家亲子家庭踊跃参与,充满欢乐、祥和的新年气息。

  活动开场,社区邀请的专业老师深入讲解了汉字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从古老神秘的甲骨文到笔画规整的楷书,汉字的每一次演变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智慧。家长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听讲,深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备受期待的非遗拓印在大家的期待中拉开帷幕,专业老师详细讲解从设计到印制的操作方法。亲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模板,将刻有吉祥图案或文字的纸膜覆盖在红纸上,一手按住红纸,一手用拓印刷蘸取颜料,缓缓点涂,一幅幅作品饱含着对新年美好的期许。(记者 蔡冬梅 实习生 郝苗)

乌兰察布 美味饺子团圆年

“这饺子真好吃。”    

  1月27日6时30分,天还未亮,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养老服务中心的爱心餐厅已经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紧锣密鼓地为新春饺子宴作准备。

  一走进爱心餐厅,就被浓浓的年味包围。红灯笼、福字、中国结,一片喜气洋洋。后厨里,新鲜的食材整齐地摆放在操作台上。为了保证饺子的品质和口感,餐厅精心挑选了新鲜的食材,包括优质的面粉和鲜嫩的猪肉。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和面,有的负责拌馅,每个人都全力以赴。

  爱心餐厅工作人员任玉香介绍:“每逢佳节都会精心准备饺子宴,饺子是猪肉和圆白菜馅的,所有食材均经过精挑细选,我们也别出心裁地布置了餐厅,让老人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和欢乐。”

  “今天中午要吃饺子喽!”“我们快点走吧。”中午11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或手持拐杖,步履蹒跚;或相互搀扶,笑语盈盈,满心欢喜地走进餐厅,准备享用美味可口的午餐。

  随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整个餐厅瞬间弥漫起诱人的香气。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工作人员将饺子端上桌。大家纷纷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有的老人还特意准备了自己制作的咸菜和醋。

  “这饺子真好吃。”“我最少能吃30个。”老人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饺子,一边聊着家常琐事,气氛温馨而融洽。

  68岁的顾勇珍已经在养老服务中心待了2年。他穿着整洁的衣服,满脸笑容地坐在餐桌旁,享受着美味的午餐。说起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和餐厅的饭菜,他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住在这里真是挺舒服的!住得好、吃得好!逢年过节,还会给我们改善伙食,真是特别满意!”

  新春佳节之际,平地泉镇养老服务中心的饺子宴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份浓浓的关爱。康瑞颐养中心护理员魏伟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21位老人都是五保户,每人每月420元,我们工作人员也住在这里,方便照顾老人。新的一年,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服务,让他们在这里度过幸福安康的晚年。”(记者 皇甫美鲜 郭奇男)

通辽 唱起我的好来宝

白泉说好来宝给村民听。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镇更给嘎查新艾里小组民间艺人白泉家,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聆听着好来宝的悠扬旋律。白泉满怀激情地弹奏起熟悉的曲调,表达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无限赞美。音乐、笑声与交谈声交织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村画卷。

  作为好来宝的旗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泉总是乐此不疲地拿起四胡,演绎自己的原创曲目,也能即兴创作,将眼前的景象融入音乐之中。村民双金感慨道:“我是在好来宝的陪伴下长大的。春节期间,大家聚在一起欣赏好来宝,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有空的时候,我还会向白老师学艺,自己也尝试说唱一段。”

  据悉,2008年,好来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科左后旗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好来宝艺术之乡”的称号。多年来,科左后旗不断提升好来宝的传承能力,巩固保护成果,并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让这一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目前,该旗拥有300多名能够说唱好来宝的民间艺人,每年开展的非遗展演活动多达100余场次,这有力促进了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记者 鲍庆胜)

  锡林郭勒 火树银花不夜天

烟花秀在锡湖冰雪欢乐汇璀璨上演。    

  1月26日晚,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的锡湖之畔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烟花秀在锡湖冰雪欢乐汇璀璨上演,为这片银白天地注入了热烈而浪漫的气息。

  夜幕笼罩,华灯初上,随着主持人倒计时结束,烟花在寂静的夜空中骤然绽放。五彩斑斓的烟火如天女散花般纷纷扬扬飘落,又似流星划过天际,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呼。孩子们兴奋地在雪地中欢笑奔跑,他们纯真的笑声与烟花绽放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美妙的冬日乐章。大人们也被这美景所震撼,纷纷仰头凝视,脸上洋溢着幸福与陶醉。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形态各异的冰雕与绚烂烟花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精心雕琢的冰雕作品,在烟花的映照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宛如冰雪世界中的奇幻精灵。

  自歌游内蒙古·畅享锡林浩特“锡湖冰雪欢乐汇”在锡林湖盛大开园以来,这里变成了融合文化、娱乐元素的冰雪狂欢之夜,除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烟火晚会和冰雕雪雕展示之外,还设置了一系列集竞技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冰上赛事,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热情参与。

  “第一次来内蒙古,刚好碰上了这个活动就来玩一下。看到现场的场景,非常震撼,冰雪雕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这么美丽的烟花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我自己也拍了很多很多的照片留作纪念,想着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回去和更多亲朋好友分享。”来自云南的游客刘超说。

  烟花的热烈与冰雪的纯净在此完美融合,让锡林湖成为欢乐的海洋。此次活动不仅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与浪漫,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锡湖冰雪欢乐汇”秉承“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通过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手段,将中国风范、民族特色、北疆韵味、运动活力呈现出来,以文塑旅、以旅赋“交”,促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合发展,丰富大家的冬季生活。(记者 巴依斯古楞 张璐)

巴彦淖尔 巧手花馍传非遗

刘洪禖正在专心致志制作花馍。    

  过年送花馍(河套面塑),是河套人的习俗。河套面塑俗称“面人人”,是黄河面塑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馍与节令风俗联系紧密,热气腾腾的麦香味儿里寄托着人们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河套面塑2009年6月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大年初二,记者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套面塑(无水花馍)”的传承人刘洪禖,她正在工作室为第二天的一场婚宴制作花馍。只见小小的一块面团,在刘洪禖的手中几经捏、搓、揉,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蛇、金鱼、元宝……

  无水花馍选用优质河套小麦加工而成的面粉,配以牛奶、鸡蛋、蜂蜜和面,用5种纯果蔬汁替代色素,再通过一套严格的工序制作而成,软糯劲道,麦香浓郁。

  巴彦淖尔汇聚了晋、陕等地的移民,因此河套面塑艺术风格变得丰富多样。匠人们通过搓条、拔花、展片、压珠、搓花条等造型技巧,将面团塑造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情。

  花馍承载着文化、记录着生活,刘洪禖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河套面塑文化、了解其承载的河套地域文化。(记者 薄金凤)

呼伦贝尔 栩栩如生兽皮画

制作兽皮画。    

  过年了,走亲访友时互送兽皮画,正成为根河当地新风尚。走进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讷克勒斯艺术坊,56岁的宋仕华正用使鹿鄂温克人传统手法,拼缝一块块毛色深浅不一的兽皮。

  宋仕华拼缝制作的正是被列入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敖鲁古雅兽皮画,铺展开来,几只驯鹿在毛皮上或立或卧,栩栩如生。

  经过300多年的历史传承,敖鲁古雅兽皮画已发展为根据驯鹿、马鹿、驼鹿、狍子、熊等野兽毛皮的颜色变化和不同季节的薄厚程度,用鹿筋线缝补拼接在一起形成类似绘画的艺术。目前,宋仕华是该项艺术的唯一传承人。

  2004年,鄂温克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到宋仕华的手上,让她感到自豪的是,她得到了鄂温克兽皮画创始人柳芭的母亲巴拉杰依老人的真传。巴拉杰依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文化”和“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的代表性传承人。

  用时4年,宋仕华创作出第一幅兽皮画《奔跑的驯鹿》。在10年间,她陆续完成反映鄂温克人生活的作品《驯鹿》《林间小憩》《迁徙》。《天地萨满》是她历时6年完成的大幅兽皮画。

  “缝制兽皮画看似不复杂,其实要靠无数次的机缘。”现在,最煎熬的是兽皮的收集,她说,“每一幅兽皮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由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驯鹿小腿上的皮毛组成,即使颜色合适,还要看毛的走向,必须是完美统一的才称得上作品。”

  宋仕华传承鄂温克族工艺品传统制作技巧和方法,通过兽皮画展现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原生态文化,使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她的多幅作品获奖并被收藏。

  如今,她的讷克勒斯艺术坊是民族文化传承实践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艺术坊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小制作”“手工夏令营”等体验活动,推动鄂温克族敖鲁古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记者 李新军)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杨净毓
10091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航拍内蒙古】空中俯瞰乌兰五台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