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闻宜兴市2月14日电 2月11日,两位“国家的孩子”胡英华和李亚萍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跨越1800多公里,前往江苏无锡宜兴市,与分别65载的亲人们认亲团圆。
“快点、快点,太慢了,再快点。”坐在飞机上的胡英华和李亚萍内心抑制不住激动,希望飞机可以马上落地。
65年前,他们同乘一辆绿皮火车历经3天3夜才抵达内蒙古,而今他们又在一起坐着动车从通辽到沈阳,又从沈阳乘飞机到南京,仅用一天时间就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月圆人团圆
“今天是元宵节,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家也团圆了。”胡英华高兴地说道。2月12日早晨,宜兴市百合山庄门口早已是热闹非凡,铺红毯、挂横幅、煮汤圆,只为迎接那位期盼已久的亲人到来。
胡英华与亲人激动相拥
当日,9点28分,吉时到。胡英华从大巴车上缓缓下来,在家人的陪同下快步朝着心中描绘了无数遍的家的方向走去。
献鲜花、走红毯、过“龙门”,8个兄弟姐妹早早等候在门口,胡英华与他们逐一相拥痛哭道:“终于见面了。”
一进客厅,胡英华的目光瞬间被父母的遗像牢牢锁住,照片里的二老笑容依旧温暖和煦,但却刺痛了他的心。
双腿一软,胡英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重重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却浑然不觉疼痛。他的身子微微颤抖,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半晌才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爸爸,妈妈,你们听到了吗?儿子回来了!”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顺着脸颊肆意流淌,他的肩膀剧烈起伏,每一声抽泣都饱含着多年的思念。
一生寻亲憾
“我弟弟原来叫张勤华,在家排行第八,有五个兄弟和三个姐姐。他生下来身体就很虚弱,连哭声都很微弱,母亲更是没奶水。无奈之下,父母一狠心决定将他送到上海,给他找一条‘生路’。”胡英华二哥张勤明说道。
正好胡英华有个姑妈在上海,这才决定把孩子送往上海。
到上海后,母亲陪着胡英华在姑妈家住了几天,母亲万般不舍地和姑妈将孩子放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她们躲在角落边偷偷看着,正好遇上警察巡逻,只能离开。
过一会儿再来看孩子时,孩子已经不见了,她们四处寻找、打听,也没找着,始终没有孩子的信息,母亲只能含泪回了老家。
接下来的几十年,全家都念念不忘,也多方打听,但始终无果,直至父母去世也未能了却心愿。
胡英华与全家人合照
而今,张勤明万分高兴地表示:“父母在世时常对我们说,我们还有一个儿子送走了,你们有机会一定要找到他,今天终于见到了我弟弟,完成了父母的遗愿。”
草原 爱的无尽处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南方沿海城市孤儿院中的孩子们面临着营养不足的严峻危机。
而此时,内蒙古大草原向这些孩子们敞开了怀抱,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被接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交给了淳朴善良的牧民收养。
这些孩子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而胡英华就是其中的一员。
胡英华在谈及自己的身世时,泪流满面,他是从姐姐的口中得知,他是养父母抱养的“上海孤儿”。
7岁那年,养父母跟胡英华讲当年从哲里木盟医院(现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抱他回来的情景。
抱养的时候仅有8个月大,养父母在物资极度紧缺的情况下,给他购买奶粉充饥,但这也远远不够。
养母没有办法,就抱着他到街里找有育儿的家庭,央求蒙古族妇女给吃上几口奶,那些善良的草原“额吉”们纷纷伸出援手,前前后后,至少有七八位草原“额吉”用她们的乳汁,滋润了胡英华的成长。
胡英华情绪激动,眼眶泛红,声音中满是动容与自豪:“和同龄人相比,我得到的父母之爱,多得超乎想象。养父母对我的疼爱,早已跨越了亲情的界限,超越了血缘的羁绊。在这个家里,我就是被宠爱的孩子,是命运眷顾的幸运儿!这份深沉的爱,让我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胡英华的养父是一位人民教师,在养父的言传身教中长大的他,毅然接过了养父手中的接力棒,投身教育事业。
此后的42年,他扎根养父创建的乡村小学——保安小学,默默耕耘,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挥洒在内蒙古的大地上。
直到2020年1月,他正式退休告别讲台,结束了漫长且意义非凡的教学生涯 。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心里头又是紧张,又是感慨,回想这一路的坎坷,更多的是激动,百感交集。”李亚萍坐在车上,声音微微发颤,难掩内心的波澜。
2月13日,这位“国家的孩子”在爱人和子女的陪伴下,踏上了前往宜兴市徐舍镇舍头村的路,去奔赴一场跨越岁月的亲人团聚。
在认亲之前,李亚萍仅仅与这边的姐姐有过短短几秒钟的视频通话,除此之外,一切都像蒙着一层神秘面纱,未知而又令人期待。
李亚萍的二哥蒋幸生,一大早便伫立在老房子门口,目光紧紧锁住门前那条蜿蜒连接着老房子的小路,眼神中满是期待。
蒋幸生脸上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时不时还搓搓手,来回踱步。
这座老宅早已多年无人居住,屋内布满岁月的痕迹。
李亚萍与亲人抱头痛哭
但自从和妹妹约定好认亲的日子,蒋幸生便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妹妹们合计,要把老房子重新装修打扫一番。
李亚萍原名蒋小娟,离开老家已经整整65年了,在蒋幸生心里,一定要让妹妹看看她出生的地方,让这份血脉相连的记忆有个温暖的归处 。
当日,9点28分,车子缓缓停在亲人家门前的巷子口,车中的李亚萍未语泪先流,双腿也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
在儿子的搀扶下,李亚萍脚步踉跄,却又无比坚定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刚一见到阔别多年的兄弟姐妹,压抑在心底的思念瞬间决堤,几人紧紧相拥,抱头痛哭。
李亚萍和亲人一起吃汤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汤圆,氤氲的热气模糊了视线,却暖透了心窝。
李亚萍将汤圆挨个喂给亲人,手都激动得微微发颤,声音带着哭腔又满是喜悦:“我终于有哥哥可以叫了,也终于见到我朝思暮想的姐姐了!”
事后回忆起认亲的场景,李亚萍的眼中依旧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我曾无数次在脑海中幻想家人的模样,可真的见到他们,才发现,我们竟如此相像,哪怕不做DNA,我也能笃定,他们就是我血脉相连的亲人。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找到根了,终于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这一辈子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双向奔赴的爱
送走妹妹那一年,妹妹才3岁多。姐姐蒋行娟记得那时候,妹妹个头还不到小桌子高,当时家里穷得粥也喝不上,年幼的妹妹哭喊着跟妈妈说:“妈妈我不要吃野菜,我要喝白粥。”
蒋幸生给妹妹讲了她小时候被送走的缘由:1960年6月左右,父母因生活实在艰难,无奈之下将妹妹送到上海,在一个深夜将她用小被子包好,放在上海一个弄堂的烧饼炉边,留下写有妹妹生肖、出生年月的饭兜,一直等到妹妹被好心人抱走后才离开。
送走妹妹的第二年春天,家里生活稍微好了一些,妈妈就去上海打听妹妹的下落,却再也找不到她了。
从此以后,妈妈逢年过节总要哭一场。生养了8个孩子的妈妈,在67岁那年郁郁而终,至死都惦念着那个送走的孩子。
蒋行娟随身携带的卡包里,放着两张塑封的小小黑白照片,其中一张是父母和奶奶的合影。
父母去世后,蒋行娟和哥哥、姐姐、妹妹们一直在寻找失散的妹妹蒋小娟,这一找就是30年。
从1993年开始,蒋家人3次参加当地的寻亲活动,却毫无结果。
在妹妹被送走的几十年里,蒋行娟总是会想起那个长着一双水灵灵大眼睛的小姑娘,在家里生活3年多,连白粥都没有吃饱过。
在李亚萍的成长记忆中,要比哥哥姐姐们幸福得多。
1960年深秋,李亚萍被膝下无子的养父李树林和养母任占芝领养回家。
从此,李亚萍便是有爸妈的孩子了。
从她记事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都留给她。
在养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李亚萍健康幸福地长大了。
但她从小就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是上海孤儿,但从没有向父母问过自己的身世。
读完高中后,按照当时的政策,李亚萍插队下了乡,并于两年后回到通辽,被分配到玻璃厂工作。
之后,李亚萍结婚,生儿育女,一家四口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退休后,李亚萍加入了通辽“国家的孩子”微信群,群里的兄弟姐妹们还为她举行了晚宴,欢迎她加入这个特别的大家庭。
李亚萍那时才知道,他们这些“国家的孩子”是在1960年8月25日,从上海育婴院被送到当时的哲里木盟医院,并陆续被领养的。
李亚萍还看望了当时给她们做保健医生的赵瑞兰,因为李亚萍额头大,当时阿姨们都叫她“小奔儿头”。
在当年去上海接她们回来的姚桂兰家,李亚萍看到了1960年8月8日,通辽市接运组的工作人员在上海外滩的合影。
随着对自己身世的了解,李亚萍也有了寻亲的念头。
李亚萍一家人合影
2015年,第一次做了DNA比对后,前前后后一共历经10年时间,做了8次DNA比对。
两年前,李亚萍加入宜兴团圆行动寻亲微信群。
2024年1月21日,通辽市“国家的孩子”们组织采集血样邮寄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同时,李亚萍又做了23魔方检测,有幸在宜兴市出现两位三代亲。
今年1月21日下午,李亚萍收到与家人比对成功的好消息。
这些“国家的孩子”的寻亲故事,宛如一首跨越时空的亲情赞歌,奏响了爱的最强音。
他们跨越了65载的漫长岁月,历经千难万险,从北疆草原到江南水乡,一路追寻着血脉的羁绊,终于寻回了那份失落已久的温暖。
这不仅是两个家庭的团圆,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精神的生动诠释。
跨越地域界限,打破时空隔阂,见证着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民族大爱始终如明灯照亮前路,让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能找到归巢。(完)
采写拍摄:石茹意 樊 雪
图文编辑:杨净毓
视频审核:张 鑫 李文华
终 审:张 伟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