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花了几十万 诱导消费的音乐App应去虚火
这样的数字音乐行业,看起来“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也红红火火,实则充斥着大量泡沫和“虚火”。
数字音乐领域的一个奇特现象,近日引发了网络讨论。据报道,在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和QQ音乐等音乐APP里,用户在购买一首歌的版权之后,可以播放音乐,但购买界面依然存在。有同一用户重复花钱购买同一个作品,重复频率从数十次到数十万次不等。有的消费者在一首歌上就花了几十万元。
重复“购买”音乐作品,到底有多夸张?据调查,在某专辑的榜单上,有一个账号最高重复购买了同一张专辑达32万次,消费达数十万元。看到这个数据,不少网友都惊掉了下巴——这哪是为听歌“购买”版权,分明是疯狂“打榜”“刷流量”追星。也难怪有人感叹,“你把自己当粉丝,人家却把你当提款机。”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在粉丝经济和流量经济的助推下,不少粉丝纷纷挺身而出,为自己的“爱豆”疯狂打榜,以求拉升“爱豆”的作品成交量和热度,维持“爱豆”的高曝光率;另一方面,音乐类App也敏锐地瞅准这一市场,设置出诸如“冠亚季军榜单”、“520”“1314”默认选项等各类规则各异的玩法,煽风点火,诱导重复消费。
这样的数字音乐行业,看起来“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也红红火火,实则充斥着大量泡沫和“虚火”。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和预警,将带来多重负面效应。最直接的,主要靠金钱堆积的疯狂“打榜”,会进一步刺激粉丝尤其是学生、未成年人群体盲目攀比追星和非理性消费,为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不利于为青少年树立起良好的成长导向。与此同时,失范的“打榜”“刷流量”行为,也可能在无形中驱动各类音乐App的逐利胃口。
此外,类似诱导重复消费的行为,也涉嫌违法。有知识产权专家就认为,音乐App利用“粉丝”的“打榜”心态重复购买专辑所获得的利益,属于不正当收益。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重复消费的钱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贡献。那么,如果未成年人因偷偷“打榜”遭遇巨大经济损失后,能否追回?值得追问。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风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