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娱乐 > 正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指出“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年来,从政府部门加强规划,到各级美术馆推出新举措,美术馆建、藏、管、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今天,本版约请业界人士,从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梳理成果、总结经验,共促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 者

展览展示——

积极构建国家美术展览体系

明文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中强调:“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随着我国美术馆事业繁荣发展,美术展览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加强总体规划,以美术馆为阵地,以展览为切入点,积极构建国家美术展览体系。

组织国家级大展,加强示范引领。每逢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举办重大主题展览是美术馆服务国家大局的有力方式。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先后组织策划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大型展览活动,将一批经典作品与新创作品并置展出,以大美丹青展现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抒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绘就气象万千、壮阔恢弘的时代画卷。在展览举办期间,依托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公共教育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接受审美启迪和爱国主义教育。

为促进当代美术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自2016年起在中国艺术节期间,于美术馆等场馆中组织举办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三大展览,用丰富艺术手段、多样表现形式,展现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聚焦新时代主题性创作,精心遴选1000余件展品,创新采用三地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展出。展览作品既有名家新近佳作,也有青年才俊的代表作,特别是集中展出了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工程推出的优秀作品。

设计和公共艺术是重要的艺术类型,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展现近年来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优秀成果,助推设计和公共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连续组织举办了4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如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新起点·新风尚”为主题,以案例方式搭建策展结构和展示线索。展览分为主体展和湾区特展两部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展出案例122个,作品1331件/组;首次设立的“湾区特展”,生动展现如何以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形式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出优秀展览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增强美术馆展览策划能力,推进其专业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通过组织实施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等,支持各地美术馆推出一批优秀典藏活化及展览项目,发挥优秀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实施目的是充分展示美术收藏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促进国家美术资源共享和活化利用。该活动每年在固定时间内集中推出一批馆藏精品展览,并举办学术研讨、公共教育、出版宣传等配套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共推出370余个展览项目。“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对展出季活动进行完善优化,鼓励各地美术馆突出时代主题,创新办展模式,加强馆际合作、巡展和美育普及,共推出60个展览项目,展出作品超过7000件,促进美术馆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是与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项目,每年年底由文化和旅游部对各地美术馆申报的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进行评选,推出一批优秀项目。各地美术馆积极参与,并以申报项目为契机,加强年度展览规划,提升办展水平,创新美育方式,成为备受关注的美术馆品牌活动。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化建设。人才是美术馆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美术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构建轮训性、专业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美术馆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培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为美术馆事业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持续开展全国美术馆专业人员培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培训班,包括馆长培训、展览策划、公共教育、藏品管理和研究等专题培训。在每期培训班中,都将展览策划纳入课程。进入“十四五”以来,已培训相关人员近1000人。为培育青年策展人才,推进“策展人制”在各美术馆落地实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持续实施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通过评选、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及经费扶持等方式,扶持青年策展专业人才,打造一批优秀青年策展项目。进入“十四五”以来,已累计为各地美术馆培养扶持了20位青年策展人。通过这些项目,不断培养复合型展览人才,为美术馆事业繁荣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新征程上,持续完善国家美术展览体系,提升策展水平,丰富展示内容,将有力促进新时代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

典藏精品——

探寻“藏以致用”的原创路径

应金飞

从选址西子湖畔,到确立建筑风格,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修建完成的浙江美术馆,早已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的文化地标。当代中国进入“美术馆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在闲暇时间到美术馆与“美”亲近,无论是通过看展丰富周末时光,还是为一睹名作风采,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作为面向公众的重要艺术藏品库,美术馆典藏体系的构建因此更具特殊意义。

美术馆时代“藏什么”?总体来看,当代美术馆典藏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凸显馆方特点,如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画院美术馆。前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国家级美术馆,对藏品的选择重在建构国家视觉形象,积极促进国际对话。60年间,其收藏有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13万余件,构成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序列。后者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的美术馆,致力于深研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之作,如对齐白石作品的收藏研究便居行业前列。另一类是突出地域属性,如广东美术馆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前者的典藏以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沿海美术作品和海外华人美术作品等为重点。后者更关注陕西和西部地区的现当代美术精品与文献资料的收藏研究。此外,四川美术馆追溯中国新兴木刻史话、武汉美术馆勾勒城市文化图景……藏品体系自成盛景。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做好典藏工作,使特色典藏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美术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美术馆时代“怎么藏”?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深挖本地文化资源,探寻原创路径,是美术馆的发展之道。仅以浙江美术馆为例,其紧扣“有机美术馆”顶层设计理念,将典藏融入创作、展览、研究、交流等各项业务,高效实践“藏以致用”。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举办之际,推出“东方智慧”品牌系列展览,其中“湖山胜概”“水印千年”版画展的相关专题藏品持续数年获邀赴海外多国展出;结合“浙江百年美术”系列展览的“水彩”“版画”“油画”专题,优化征藏模式,在转变藏品结构、强化特色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在以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史诗品格为旨要的“大运河”“黄河”“敦煌”等主题展事中,深化对藏品的再认识,为典藏活化提供借鉴。立足之江大地,浙江美术馆还致力于构建“浙派水墨人物”典藏体系,并借由展览等形式呈现浙江书画的文脉绵延。

如果说博物馆是一本严谨的历史书,那么美术馆则是一本优美的文学书。做好美术馆典藏工作应打破对藏品的固有认识,充分发挥能动性,对藏品进行专题整合并加以价值提炼,促进新的美术馆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典藏体系是为大众服务的,“藏”的最终目的是“用好”这份家底。对美术馆而言,只有确立文化价值至上的观念,深入挖掘藏品内涵,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成果的全民共享。

数智时代,典藏事业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美术馆纷纷开设虚拟展厅、开展线上社交等,努力融入社会进程,服务美好生活。如浙江美术馆2018年起建设的“美术馆藏品资源数字共享平台”,作为“典藏大脑”领跑者,在成功实现藏品资源共享的同时,联动各地美术馆共同勾画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新蓝图。

面向未来,美术馆应“有机”拓展典藏体系的全局视野,为讲好中国艺术故事提供独特支持,为促进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作者为浙江美术馆馆长)

公共教育——

传递大爱和大美的力量

马菁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是人生的必修课。美术馆作为拓展大众艺术视野、提升审美素养的公共场所,促进着“艺术化”的新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艺术家的美术馆,到大众的美术馆;从只有展览讲解等简单公共教育活动,到如今多元化、数字化的公共教育项目百花齐放……美术馆公共教育不仅滋养美好心灵,也孕育着社会发展新动能。

融合专业性与社会性,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三位一体”的框架有序建构。美术馆作为开展社会美育的重镇,以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为载体,将社会、学校和家庭连接起来。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补充,美术馆公共教育将掌握知识技能与涵养审美情操有机融合,通过情感化育、社交式学习等,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单位开展的亲子公共教育项目,让孩子和家长在做手工、读绘本等活动中增进互动,发挥美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陶养作用,带领儿童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馆校合作是美术馆公共教育连接学校、凝聚合力、延伸触角的重要方式。一些美术馆积极探索构建常态化馆校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如河南省美术馆的“艺术行走计划——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与平台建设项目”已连续实施数年,与省内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搭建良好平台。伴随越来越多美术馆与学校、家庭互补衔接、有机融合,围绕社会美育共同体建设的学术研究亦稳步推进。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社会美术教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为促进美术馆公共教育、推动全民美育贡献智慧。

线上线下联动,扩大美术馆公共教育覆盖面。近年来,各大美术馆着力深化数字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云展览、云讲座、云课堂等,促进文化教育资源公平共享。活化馆藏资源,让艺术之美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成为不少美术馆开展线上公共教育的主要方式。比如,中华艺术宫推出《走进艺术宫——学党史 说“四史”》百集微视频,将线下藏品资源转化为线上学习资源,收获良好反响。借助各方力量,创新传播方式,也成为一些美术馆走出馆舍、办出特色的法宝。天津美术馆的“润物无声讲好中国故事——‘在美术馆谈美’”、湖北美术馆的“闻声而来·绘忆江城”,皆与当地广播电台合作,通过音频节目讲述文化故事,受到大众欢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画院美术馆等单位联合推出的《中国美育公开课》,则以云直播的形式邀请名家解读艺术之美。面向未来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仍需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塑造新优势,不断丰富美育形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温度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美术馆公共教育重在体现“公共性”,不仅要考虑普通大众的需求,也要为特殊群体提供优质服务。一些美术馆精心策划,努力开展覆盖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教育项目,切实践行“面向人人”的美育理念。例如山东美术馆定期举办“艺术夕阳红”活动,专为爱好书画艺术的中老年群体开设免费艺术课程,使学员能够零距离接触专业老师,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很多美术馆还组织爱心活动,传递人文关怀,让特殊人群也能感受艺术魅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专为残障少年、聋哑人士等群体举办特殊开放日,并开展关爱孤独症儿童的“有我们——你们不再孤单”活动、贴近聋哑人士的“无声之爱”活动等,以具有科学性、教育性、互动性的形式,为特殊群体创造充满情感温度的交流空间。这些活动使不同群体在美术馆中都能感受大爱和大美的力量,体现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美术馆公共教育肩负新使命。如何使更多人养成参观美术馆的习惯?如何让每一位观众都能获取有效信息,再通过“为生活而艺术”的创造将美反哺社会?这些都需要美术馆人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对外交流——

以文明互鉴实现民心相通

吴洪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艺术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美术馆事业繁荣发展,国内美术馆在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理念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展览更为丰富多彩。

利用美术展览搭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之桥,已经成为新时代美术馆的行动自觉。不少美术馆以点对点的方式,积极引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艺术,满足国内观众了解世界艺术的需求。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示范性品牌项目“世界文化季”颇具代表性。该馆先后和70多个世界知名博物馆合作,通过展示、推介、教育等形式,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中国美术馆的“国际交流展系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不同国际艺术机构合作举办的具有开创性的系列国际艺术名家个展等,从艺术性到学术性都具有示范意义。通过这些展览,国内美术馆与国外美术馆建立了联系,为以后开展长期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引进来”的同时,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近年来国内美术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赢得广泛价值认同,成为对外展览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展览不是简单地将作品拿出来展示,而是要通过调研、创意等体现策展理念,并做到“不喜平庸,不厌雷同”,尤其是外展,要以外国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内涵。如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主题展“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通过“院儿”这一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建筑形式,巧妙呈现了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促进了国外观众对中国式空间的认知,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提供有益启示。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文化交流打开新的空间。如今,线上交流等已成为与线下交流并行的方式。“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即如何利用新技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对美术馆而言是新的时代课题。不少美术馆创新展示本土文化资源,以有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比如2022年恰逢“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在意大利米兰推出“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展。展览以齐白石作品的复制件及数字化互动装置等,呈现了齐白石笔端“一花一世界”的东方艺境,同时打破常规展陈方式,将中国传统的赏画方式与园林意境相融,让国外观众在交互体验中感受何为中国的诗性之美。还有一些美术馆积极探索数据在虚拟世界的共享和在虚拟空间的拓展。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与承办国际线上项目“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进一步激发艺术创新动力,推动艺术成果传播。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国内美术馆也不断开辟新路径。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与诸多国际知名艺术博物馆保持良好联系,通过策划“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项目”等,拓展对外交流的维度。宁波美术馆等积极开展驻馆艺术家项目,与20多个国家的美术馆结成姊妹馆,通过人和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交往。还有一些美术馆设立剧场空间,探索展演结合模式,以生成新的文化传播形式,让观众在过节般的氛围中体会中国文化之美。

挖掘全球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内美术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当下,海外地区藏有不少中国艺术精品,如何激活这部分藏品资源,如何拓展与国外策展界常态交流、及时互动的渠道等,还有广阔空间。比如,探索与国外各大机构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国内外藏品展示联动,加强国内外艺术研究成果译介工作等,都是有效方式。

在全球视野下,以多元形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线并举,是美术馆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努力方向。阔步新征程,美术馆人有责任沿着这一路径不断深耕,让不同文化之美在碰撞中绽放创新之花。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版式设计:沈亦伶 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4日 08 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73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台风“烟花”影响山东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