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拼抢、带球过人、妙传队友、劲射入网……29日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常规时间2:2战平后,车江一村足球队通过点球大战以6:5的总比分战胜忠诚村足球队,获得“村超”冠军。为期两个多月的“现象级乡村体育嘉年华”——“村超”落幕。
当天,距离比赛开球还有5个小时,球场内已是人山人海。开赛后,每当球员踢出一记好球,数万观众山呼海啸,还有啦啦队员敲击的锣鼓声和锅盆声,彰显乡村赛事的独特魅力。
参与决赛的董永恒来自忠诚村足球队,平常经营着一家卷粉店。此前因在绿茵场上的精彩进球,他被称为“卷粉射手王”。中场休息时,董永恒浑身已汗水湿透。
“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董永恒喘着粗气说,“能参与‘村超’是一件幸福的事,收获友谊和快乐胜过一切。”
7月29日,获得冠军的车江一村队球员在夺冠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球场上挥汗如雨的奔跑和对抗,释放对生活和体育的热爱与激情,这是“村超”球员的共同心声。
身着少数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表演同样吸引眼球。
中场休息时,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侗族男女演唱着传承千年的侗族大歌。这一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自然和声演唱,深深地吸引着从西安来的王佳,她一只手举着手机拍摄,另一只手随着音乐不停地挥动,“虽然听不懂侗族语言,但能感受到侗族人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体育赛事的魅力不仅在于赛场上的拼搏,还在于民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播。
比赛奖品同样“农味”十足。冠军奖品是小黄牛,亚军奖品是黑毛猪,季军获得塔石香羊。
“村超”是人们送给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昵称。去年以来,在距离榕江100多公里的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由当地苗族“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乡村篮球赛率先火爆“出圈”。有媒体称其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篮球联赛之一”。
从乡村篮球赛到“村超”,场上的“神来之笔”、村民的热情、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迅速火遍全网。
5月13日“村超”开赛以来,上百万人次到场观战、超5000万人次在线围观、全网流量突破300亿次,“现象级农村嘉年华”迸发的“幸福能量”,感染着更多的中国人。
7月29日,观众在现场观看“村超”比赛。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满屏的弹幕和留言表达着观众的喜爱,大家为来自各行各业的队员、村民自行安排赛程点赞,为球场屡现的“贴地斩”“世界波”“圆月弯刀”喝彩,为热情的多耶舞、悠扬的侗族大歌、闪亮的苗族银饰倾倒。
英国足球名宿欧文送来祝福:“祝愿‘村超’未来一切顺利,我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好。”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西南省份的一项乡村业余足球赛事,意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贵州省榕江县举办的乡村足球比赛,吸引了媒体、社交网络甚至外国明星的关注。”巴西《论坛》杂志网站在一篇报道中说。
贵州的乡村篮球赛、“村超”并非孤例,今年以来,从湖南汨罗的龙舟赛,到海南文昌的“村排”,再到陕西宝鸡的“百合杯”乒乓球赛,中国乡村体育蓬勃兴起,频频登上社交媒体头条。
今年35岁的杨兵是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侗族村民,也是一名足球爱好者。此前,他还担任口寨村足球队队长,上过“村超”赛场。
虽然自己所在的足球队无缘决赛,但看着平时熟悉的球友在决赛场上挥洒激情与汗水,他非常激动。
“以前每到周末大家就相约一起踢球,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比赛。‘村超’让普通村民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对他们是莫大的鼓舞。”杨兵说,自己的家乡也因为“村超”拥有了新的形象名片,脱贫后苗乡侗寨的人们干劲更足,也更自信。
这是7月29日拍摄的“村超”比赛结束后的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村超”的火热,带动当地文旅消费市场发展,惠及当地群众。
返乡创业的王荣,在榕江县开了一家集民宿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这几个月,每逢周末他的民宿都是满房。“‘村超’带来的旅游消费是显而易见的,10间民宿在周末每天都能带来超过3000元的收入。”王荣说,“瞄准热度持续上升的‘村超’,我们在忠诚村翻新了一家带有36个房间的客栈,招聘了8位当地村民从事打扫和接待工作。”
开赛2个多月来,当地共吸引旅客逾2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28亿元,同比增长超100%。
“村超”策划者之一、榕江县足协副主席杨亚江说,当地政府在场地、电力、通讯、安保、环卫等方面,提供了细致周到的后勤保障服务。
国家体育总局不久前印发的《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以赛事活动为核心,加大高质量赛事活动供给,鼓励和引导“村超”“村排”等广泛安全开展。
“面向未来,中国乡村有望迸发更多‘幸福能量’。”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竺松说。
“村超”决赛落幕,体育热潮仍在榕江升温。不久之后,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将在这里开幕,来自全国的276支队伍,将奉献更精彩的乡村体育盛宴。
“榕江欢迎全国各地球员!我们一起分享因赛相聚的快乐。”作为亚军队的球员,“卷粉射手王”董永恒开始期待友谊赛。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