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娱乐 > 正文

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26家考古机构、高校与国外43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35个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了亚洲、非洲、美洲、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考古学家为什么要去海外考古?我们又能从海外的考古发现中得知文明交流互鉴的哪些特点与趋势?

8月31日,由国家文物局、人民网联合出品,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民网文娱摄制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四季第七期上线。在本期节目中,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将通过中国与伊朗之间瓷器的交往历史,为我们打开中国陶瓷对外交流的历史盛况。

张良仁举例道,中国与伊朗曾经在合作发掘纳得利土丘时发现了一批“青花瓷”。这些“青花瓷”乍看起来很像中国的青花瓷,但仔细观察后发现是伊朗当地仿烧的陶器。这说明中国的青花瓷来到伊朗以后,并受到伊朗人的欢迎,并激发了伊朗工匠仿烧中国青花瓷的热情。

事实上,在9世纪中国陶瓷传到西亚之后,激起了当地工匠的仿烧热情,仿烧的对象包括唐三彩、唐青花、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等。西亚盛产黏土和沙子,也有烧制玻璃的悠久历史,工匠就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明了又薄又坚又白的砂玻胎;他们还发明了锡釉技术,通过往釉里添加锡,得到了白釉,为釉上绘彩创造了条件。

后来,砂玻胎和锡釉又传到欧洲,成为欧洲工匠仿烧中国陶瓷的材料。这样,中国古代陶瓷不仅畅销海外,而且激发了外国工匠仿烧和创新的热情。在张良仁看来,“不做外国考古,我们都不知道中国陶瓷在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62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