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娱乐 > 正文

戴上护目镜和手套、拼接陶碗碎片、填补石膏并打磨平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11岁的张郑俊男化身“文物修复师”。尽管这是“第一次尝试、有点难”,但直观地看着“文物”逐渐恢复原状,他感到意犹未尽。

“十一”假期,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颇具人气。不少游客、市民慕名而来,只为与考古遗产“亲密接触”,沉浸式感知历史文化魅力。

这一热度源于2022年9月。为让“藏在深闺”的古老文物彰显时代价值,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系统活化考古遗产”的总体思路,创新打造集考古标本陈列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重庆故事馆、枇杷山(考古)书院为一体的“三馆一院”活化利用体系,推动考古遗产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普及。

“我们希望把文物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以通俗化、生动化、时尚化的方式呈现好、阐释好,为社会公众打开一扇走进考古的大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三馆一院”项目系考古人的“破圈”尝试,其最大亮点是考古遗产资源开放的全方位和系统性,可满足不同人群对考古文化的需求,让大众以不同方式探寻中华文明风采。

“开门就是展览,关门就是库房”是考古标本陈列馆的定位,该馆以“半藏半展”模式展出文物标本,系统呈现巴渝文脉;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内,随处可见3D全息投影、全景五面屏、三维扫描、VR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当考古遗址、文物标本插上“科技的翅膀”,公众对考古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枇杷山(考古)书院是重庆首个以考古文博图书为主的图书馆,约3万册研究资料和历史典籍面向社会共享,让考古不再神秘;重庆故事馆则引入社会力量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开发“重庆考古”系列研学、密室寻宝、沉浸式话剧、考古文创产品、考古咖啡等多种业态,为民众构建起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空间。

参与了“三馆一院”建设运营工作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吴广认为,在探索“考古+”创新发展路上,让大众能够参与才是最终目的。

以“重庆考古”系列研学为例,该项目打造多样化、多层次和规模化的研学活动,开发出考古直通车、“我在山城修文物”模拟修复课程、考古奇妙之旅、考古少年团和考古联盟校等适合各年龄段的研学子品牌。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150余场,接待8万余名参与者,掀起文物考古学习体验的新潮流。

“这里刷新了我对文博机构的认识。”乘坐几小时大巴车前来体验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姜来说,融合学习、实践、交流于一体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不仅是青少年放下书本、拓宽视野的新场所,更是民众探寻城市文脉、享受文化盛宴的好去处。

“‘三馆一院’盘活了文物考古资源,活化了历史场景,丰富了历史内涵,但开放考古遗产资源之路仍任重道远。”白九江表示,未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持续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机。(中新社记者 钟旖)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71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霜冷长河兴安岭 北国林海别样秋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