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唱小生,如今成“老生”——53岁的湖南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下文简称“中心”)副主任丁松一直以来放心不下的,是如何为高腔传承寻新人。
常德高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中心平均年龄40岁,是个‘高龄’剧团。没有新鲜血液补充,怎么传承利用发展?”前些年,丁松一度心里急。
30多年前,丁松毕业于常德艺校戏曲专业。随着院校调整,当地学校不再承担传统戏曲的人才培养任务。曾被称作“戏窝子”的常德,学戏的孩子越来越少。
冬日午后,常德市第七中学体育馆。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十三四岁少年,个个身形挺拔,动作潇洒连贯。
孩子们来自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常德探索汉剧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心联合常德市第七中学、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定向委培机制:不光免学费,毕业后还能直接进中心工作。“海选”公告一发出,报名人数超过800人。精挑细选后,40名孩子成为首届学员。
练功房里,交织着几对特殊的师生关系——委培班年纪最大的教师吴建军,是丁松的老师;班主任聂长维,又是丁松的学生。加上年轻面孔,汉剧高腔连接起四代人的传承。“有了稳定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丁松说。
新人之外,场地一度也是难题,中心排戏演戏只能到处“蹭”场地。传承利用发展,新空间哪里找?
去年以来,在常德市宣传文化部门支持下,中心入驻常德河街。跟着丁松走进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中心演员为迎新春排练正忙。青年演员一段唱毕,丁松忍不住叫好。
还有更大舞台。市里新建了常德大剧院,预计上半年便可移交运营。
发展新空间,也蕴含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
老戏年轻人不爱听?那就从身边人身边事说起。正在排练的《桃花源里可耕田》,是中心2024年实地采风后赶排的一部新戏,刚摘得第八届湖南艺术节6项大奖。内容取材新农人扎根农村、种粮致富的鲜活故事,“主人公”都是常德百姓熟知的乡村全面振兴带头人。“服装新、舞美新、题材新。”丁松说,“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党的政策的宣讲员、新时代历史性成就的歌颂者。”
常德市第七中学体育馆内,14岁的上官仁杰练得满身是汗,“振兴汉剧,10后也能出力。”
丁松悄悄盘算,“第一批孩子毕业是2031年,那时我还没退休,盼着同台唱高腔!”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7日 01 版)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