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广东省东莞市发布了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南海卫城墙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毗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迎恩门城楼。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是近年来广东单次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项目。
遗址内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现存堆积年代从宋代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清理出土明清时期城墙基址及其配套道路、排水道等设施,同时发现城内建筑基址群与生活用水井等重要遗迹。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及生活器物,共计小件360件、各类器物残片90箱。
遗址内出土奇石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白马窑等窑口的瓷器,反映了东莞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内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海陆交通史、贸易史研究的研究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遗址西部和北部的“一号城墙基址”,城墙基址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平面呈曲尺形,清理长度约100米,墙体宽约7.6米,内外两侧为红砂岩条石砌筑包边,中间包夹夯土,夯土残高约2米,层厚0.08至0.12米,夯土层之间多夹杂贝壳或碎砖瓦层。结合地层关系及建筑材料、文献记载来看,综合判断该段城墙为明代南海卫城墙,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南海卫指挥使常懿始建,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改建。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认为,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实证了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明代军事海防体系的重要地位,证明了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展现了东莞建城史和城市发展史。
作为明代广东海防体系“卫-所-寨”三级防御系统中的核心卫城,南海卫承担着广东中路海防体系中军事指挥中枢与海防前哨的双重职能。其城防遗存的科学揭露,揭示了明代海防卫城的空间格局与营建规制,对于研究明清海防史、建筑史、社会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悉,本次考古发掘填补了东莞古城遗址考古的空白,是岭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遗址内各类遗迹和遗物生动还原了东莞宋代至今的生活场景,清晰展现了东莞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记者雷爱侠、吴春燕)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