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视频 > 正文

  北疆新闻网消息(记者 张丽清 李艳红)5月7日下午2点,记者见到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村民哈斯格日乐,她正在吃午饭。她说,为了赶制一批货,又饿又累一上午。看得出,她累并快乐着。

  今年51岁的哈斯格日乐在别人眼里,“既能吃苦又能干,是一把好手”。

  哈斯格日乐总会用不流利的汉语回答,“哪有,哪有”。

  因病致贫

  哈斯格日乐从小看着母亲做民族服装、民族靴子,耳濡目染,16岁就到海拉尔学习裁剪,次年又到天津服装设计中专班学习,学习回来后就开了一间小裁缝铺,以做西服、中山装、改裤脚为主。  

  1989年,心灵手巧的哈斯格日乐就开始一针一线制作民族服装,生活过得有模有样。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哈斯格日乐突患脑梗,接着哥哥也患重病,为帮哥哥手术治疗和供哥哥孩子上学,哈斯格日乐花光了全部积蓄,因病致贫的帽子彻底戴在了哈斯格日乐的头上。

  自强自立

  2014年,哈斯格日乐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病情好转后,她便干起了老本行——裁缝。2016年,伊敏苏木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帮她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鼓励她继续从事民族服饰制作。当年,她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搬进了200多平方米的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门店。这门店,她享有两年的免费使用权。2017年末,哈斯格日乐脱了贫,但还享受政策。

  自己脱了贫,哈斯格日乐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几年间,哈斯格日乐相继担任精准脱贫民族服饰技能培训班、就业扶贫车间老师,培训学员300多人次,其中有许多学员都是贫困户。哈斯格日乐索性包了她们的吃住,让她们直到学会再走。哈斯格日乐说:“盼着她们和我一样有一技之长,脱贫后也能自己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凭着哈斯格日乐那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诚实守信,很快,她的艾罕民族服饰店就出名了,订单越来越多。和她一起奋斗的姐妹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了。

  如今,哈斯格日乐的小店每月都能接到好几十件来自周边旗市甚至蒙古、俄罗斯的订单,由之前一年70、80件的销量变成了200多件,年收入从2万元到现在的7、8万元。

  “以前十天都吃不上一顿肉,现在冰箱不缺肉了。”哈斯格日乐说。

  2018年,哈斯格日乐又主动联系出生地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的领导班子,提出了想要在红花尔基嘎查内开办一个民族服装培训班的想法。

  同年7月3日,哈斯格日乐创办的扶贫车间正式开课。32名学生中,有6户是贫困户。

  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可以免费接受哈斯格日乐面对面的技术辅导,还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设备和材料,通过现场操作,把技术学熟练精。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技能培训,还能实现就业增收。

  哈斯格日乐,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玉之光,虽不璀璨,却努力绽放自己的光和热,她以一己之力带动着身边的贫困户走向富裕,以一针一线缝制脱贫希望。

  记者手记:

  “我想给乡亲们打个样”,与哈斯格日乐的聊天式采访中,一位有担当、有智慧、能吃苦的鄂温克族女子,说出了这句让我们感动又敬佩的话语。是啊,她是脱贫致富中一名打不垮,压不到的“励志姐”,她对待亲人有情有义;她对待自己热爱的事业不断追求,哪怕病魔缠身,仍不放弃,不抛弃;她对待乡亲以身先示范,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大家都尊称她为“哈老师”。

  她有着不向困难低头的昂扬斗志,还有着一门看家本领,摆脱贫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手上掌握了这项技术,更多了一份保障,少了一份返贫的风险。哈斯格日乐做到了自己脱贫摘“帽”,还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热热腾腾。

  蒙古谚语说:“骏马出在草原,英雄出在毡包。”我们把哈斯格日乐的那股子敢闯敢拼不服输的蒙古马精气神,比作女中“英雄”,一点都不为过。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这样的精神;决胜全面小康,需要这样的英雄。

编辑:李炎
4
分享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