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若飞纪念馆展厅内,泛黄的电报手稿与磨损的公文包静静陈列,诉说着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岁月。毗邻的民俗文化园中,褪色的蒙古袍与泛黄的家书相互映照,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4月3日,包头稀土高新区以传统节气为纽带,推动民俗技艺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通过多元实践活动展现文化传承新气象。“这些物件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温度。”参观者张燕驻足感慨。王若飞纪念馆还特别设置节气文化展区,以多媒体技术重现“寒食东风御柳斜”的诗意场景,吸引人们驻足体验。
当历史记忆与现代技术相遇,文明传承的薪火在街巷间焕发新机。高新区春华社区广场的柳枝花环工作坊里,志愿者正指导居民编织传统节气饰品。社区活动室内,非遗爱好者武三俊手持竹刀,带领居民雕琢寒燕面塑。案板上,艾草汁揉出的面团泛着翡翠光泽,竹刀在掌心游走,眨眼间化作振翅欲飞的春燕。“尾羽点朱砂是迎春的密码。”武三俊说道。随着蒸汽升腾,300余件精巧面塑系着红绸悬于柳枝,构成独特的“春树”景观。
从指尖技艺到云端共享,文化基因在创新中绵延生长。稀土高新区新时代新华幼儿园飘散着艾草清香,孩子们围着石臼体验青团制作。石杵撞击声中,糯米粉与艾草泥渐渐交融,5岁的朵朵将自制青团装入竹编食盒:“我要把春天带回家。”活动现场,斑斓纸鸢在蓝天翱翔,环保转盘前,稚嫩童声准确报出“粽叶属厨余垃圾。”收集的可回收物将化作树苗,植入社区“节气花园”。新时代新华幼儿园教学园长史佳乐说:“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是传承的最佳方式。”
从历史场馆到社区广场,从非遗工坊到亲子课堂,稀土高新区的清明实践勾勒出文化传承的立体图景。正如居民王阿姨在留言簿写道:“这个清明,老传统遇见了新智慧,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 (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李宝乐)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