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艾吉玛(左)和小姐妹正展示“太阳花”手工作品。(呼伦贝尔市妇联供图)  

  赤峰市宁城县契丹御绣传承人于和平(左)现场教授学员刺绣。(赤峰市宁城县妇联供图)

  走进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文化产业园区绒绣基地,绒绣技艺巧娘乌兰正用精湛的针法,绘制色彩鲜艳的绒绣作品。

  在这个绒绣基地,约5000多名巧娘借助“协会+基地+艺人”模式,将绒绣技艺转化为人年均2.5万元的稳定收入。她们的一双双巧手不仅让古老的绒绣技艺在当代焕发出独特魅力,也走出了一条“技艺传承促增收,产业发展助振兴”的特色道路。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放眼北疆大地,姐妹们正在用智慧和汗水绘就新时代的创业就业新画卷。近年来,自治区妇联作为妇女姐妹的娘家,以手工提质为目标,以“北疆布丝瑰创业就业行动”为总抓手,构建起“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品牌培育+金融服务”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增强民生幸福指数。

  数据显示,仅2024年,自治区各级妇联上下联动,通过实施“布丝瑰行动计划”“北疆巾慧创业就业行动”项目,开展手工技能、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等937期,受益人达8.5万人次;开展家政服务培训725期,受益人达1.79万人次。

  多元组合 让就业创业更暖心

  在呼伦贝尔市希仁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品厂,鄂温克姑娘艾吉玛正在和同伴们将动物皮毛、水晶珠、蜜蜡等通过搭配,缝制成太阳花胸针、车挂、冰箱贴等装饰品。

  “我通过开拓线上+线下渠道,探索‘非遗+企业+旅游+研学’模式,致力于让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带动了20名巧娘就业增收,年销售手工艺品1万多件,人均增收2万多元。”艾吉玛说。

  近年来,自治区妇联统筹资源、市级妇联搭建平台、企业妇联落实服务,以多元组合的方式,助力全区广大妇女姐妹创业就业。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2万余名“草原绣娘”通过“企业+合作社+绣娘”模式,将蒙古族刺绣技艺转化为年均2万元的稳定收入。

  为破解妇女创业融资难题,2024年,自治区妇联联合农行内蒙古分行向妇女群体发放经营性贷款223.09亿元,覆盖女性经营主体6.69万户。

  “多亏了妇联的创业贷款,我的民族服饰店才能开到北京。”创业者娜仁花说。

  鄂尔多斯牧民苏日娜也是受益者之一,她凭借妇联推荐的“农村贫困妇女帮扶贷”,将传统奶制品产业拓展至全国,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量体裁衣 让培训服务更贴心

  “从家庭主妇到非遗匠人,我现在能独立完成高端定制盘扣。”在呼和浩特市妇联组织的盘扣技艺培训班上,学员雅婷展示着刚完成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作品。这件融合56个民族元素的盘扣,不仅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还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自治区妇联联合人社部门推出“点单式”培训计划。该计划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年轻女性学习电商直播,中年妇女专攻传统刺绣,文化程度低的妇女掌握基础编织……

  在乌兰察布市,“布丝瑰行动计划·北疆巾慧创业就业行动”手工艺头饰制作培训班上,40名学员系统学习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业作品通过“北疆巾慧”区域公用品牌销往国内外。

  在通辽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宝妈祁淑萍正在直播带货。“从家庭主妇到电商达人,妇联的培训让我月收入超万元。”她所在的“那顺额尔敦”康养店,是通辽市妇联“互联网+大健康”创业项目的缩影。该项目通过“理论+实操”培训,已培养1000多名线上经销商,带动2000多名妇女就业。

  “培训老师们都非常专业,他们传授的技巧让我的产品有了质的飞跃。”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俏手娘手工艺合作社负责人杨晓娟说。该合作社通过“点单式”培训,累计培训400余名妇女掌握刺绣、编织等技能,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年净利润达150万元。

  “非遗+产业” 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夜幕降临,莫尼山非遗小镇的“布丝瑰草原集市”灯火通明。游客们围在摊位前,争相购买蒙古族盘扣、锡林郭勒牛粪香等特色产品。“我们通过‘非遗+文旅’模式,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基地负责人介绍,2023年该基地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周边1000余名妇女就业。

  自治区妇联通过“非遗+产业”,带领妇女创业就业,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巾帼之力。2024年,全区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巾帼创业就业工坊”20个,覆盖12盟市,推动蒙古族服饰、玉米皮贴画、桦树皮画等37项传统技艺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随着“北疆布丝瑰”品牌影响力扩大,妇女手工制品已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

  “非遗+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湖池水。在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福路村,71岁的段秀英正带领妇女制作“杏福茶”。“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我们的杏茶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福路村依托万亩杏林基地,将山杏加工成杏仁糖、芝麻杏仁等6款产品,带动120余名妇女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在赤峰市林西县,玉米皮手工艺贴画培训项目让15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学员们将废弃玉米皮制作成手工贴画,编织成蒲团、收纳箱,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人均年增收2500元。

  “妇联帮我们把传统技艺变成了‘金疙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慧敏说。(记者 赵曦)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10563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弯转迤逦老牛湾 蓝天碧水显温柔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