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北疆新闻德州4月12日消息(李文华)4月12日下午,“行走黄河”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山东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博物馆内,3位黑陶手艺人正在展示拉坯成型、软刻工艺、硬刻工艺,吸引了众多记者围观。

  黄河1.jpg

黑陶雕塑大师曲建坤正在拉坯成型

  黑陶软刻大师于慧荣面前,一个陶制笔筒正经历着奇妙的蜕变。她手中刻刀宛如灵动的画笔,在陶坯上轻快游走。不多时,一朵栩栩如生的菊花便在笔筒上初现雏形。

  黄河2.jpg

黑陶软刻大师于慧荣正在创作

  令人称奇的是,于慧荣的创作“好帮手”,竟是一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大小不一的贝壳、麻将,甚至小朋友写字用的垫板。“黑陶所用的泥,细腻如丝绸,里面还含有云母石英等发光材质。”于慧荣笑着解释,“雕刻后的线条边缘,用贝壳或麻将轻轻一轧,就会形成一种柔和而独特的亮度,这可是黑陶软刻工艺的窍门。”

  30多年的坚守,让于慧荣对这门技艺炉火纯青。她感慨道:“从开始到完成,每一步都得亲力亲为。想要刻好、画好,没有捷径,唯有不断练习。”

  黄河3.jpg

黑陶硬刻创始人毛军正在创作

  另一边,黑陶硬刻创始人毛军专注于一件黑陶硬刻作品创作。他身边整齐摆放着一把把型号各异的刻刀,圆刀刻画线条,棱刀篆刻文字,微雕时每个字仅有0.3毫米,他已达到盲刻的境界。“我对黑陶有着深厚情感,自己从小对绘画、书法感兴趣,这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能将一块死气沉沉的泥土变成活灵活现的器皿很有成就感。”执刀近40年,毛军坦言。

黄河4.jpg

  毛军的陶板硬刻《水浒一百零八将》作品

  在众多作品中,毛军的陶板硬刻《水浒一百零八将》格外吸睛。在仅3毫米厚的陶板上,每个人物栩栩如生,表情丰富,精致的五官清晰可辨,雕刻线条流畅飘逸,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毛军高超的技艺。

  谈及创作历程,毛军感慨万千:“很多作品的创作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雕刻或许只需两三个月,但之前构图、素材收集和积累,却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我不断修改、变化造型,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需要适度的夸张。”

  以前听小说、评说的经历,早已融入毛军生活,也为他的黑陶硬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做黑陶硬刻也让他收获颇丰,“考虑事情不容易冲动,习惯了反复尝试、打磨,也特别享受这个过程。每件作品完成后,我会在工作室放一段时间,让自己沉淀一下。”

  如今61岁的毛军,仍在创作,他将传统书法、绘画、篆刻及现代装饰艺术与黑陶融合,提升了黑陶作品的观赏性、收藏性和艺术性。

  黄河5.jpg

镇馆之宝“天下第一蛋壳陶”

  在德州黑陶的诸多代表作中,“天下第一蛋壳陶”尤为瞩目。该作品高1.5米,重约700克,器壁很薄,口沿最薄处仅0.2毫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精品蛋壳陶。这是梁子黑陶8位大师历时一年打造的,经过46次手工拉坯成型、31次高温焙烧及渗碳还原,达到“润似墨玉、叩之如磬”的效果,体现了当今黑陶技艺的最高水平。

  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晚期文化代表,是古代制陶技艺达到巅峰的重要标志,形成了龙山文化,史学界也称“黑陶文化”。2014年,“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是一所公益性的黑陶博物馆,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集收藏、展示、交流、科普、体验于一体,是展现黑陶文化和“德州黑陶烧制技艺”的重要平台。

  “黑陶博物馆,是德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馆长张茜眼中满是自豪,“德州黑陶的原材料,取自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泥质,它是黄河馈赠的瑰宝。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黑陶文化,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11085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呼和浩特:桃花朵朵开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